徐万且,西汉时(无确切史料记载,生卒年月不详)即墨人,我国古代历法专家。汉武帝时,徐万且与司马迁等20余人共同研制《太初历》,其中徐万且为制作《太初历》作出的贡献尤其突出,《汉书·律历》卷称:“即墨徐万且治《太初历》第一。”旧《即墨县志》亦有记载。
上古时的人们十分重视观象授时,先民发现天时气象对农业的影响时,即产生了雏形的历法。自国家产生以来,历法被列为最重要的国*。孔子述尧舜禹禅位时的诰语:“天之历数在尔躬”,意思是说:“现在该你掌管历法了。”所谓民以食为天,由于农业与历法息息相关,所以天象学、历数学受到当权者的足够重视,在尧时即专门设置“历正”管理历法;到夏代设置羲和掌管历法,在*务管理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职位,官职仅次于六卿;周代设置专门传习历法的官是太史(也称天官),太史的官位相当于卿。
随着夏、商、西周在原始农业生产上的发展,历法随之有了新的突破。春秋时期,周历通行,而当时宋国由于保守仍用殷历;所谓“启以夏*”,晋国尊重民间习惯,并利用它的长处,行用夏历。周历称仲冬月(子月)为春正月,四时很不正常,孔子主张“行夏之时”,就是说周历推岁首(冬至点)在子月是对的,但孟春应在寅月。战国时期,天文历数学比春秋时期更进步。因农业生产对天象学、历数学的依赖性,民间产生了很多自学成才的学者,世上最古老的恒星表《甘石星经》,就是这个时期民间天文学家的贡献。六历(*帝、颛顼、夏、殷、周、鲁六历)也是综合了民间历数学家的成就。
据史料记载,太初历(岁)可以定四时节气,太阴历(月)可以定朔、晦、弦、望。自历法萌芽时起,历家即并用阴阳两历,并探求两历配合的法则(主要是闰月插入法)。春秋时历家已应用19年插入7个闰月法。最迟在战国时历家已定1岁的日数为又1/4日(.25),定1月的日数为29又/日(29.)。这两个数字比1岁实数.日、1月实数29.日都多了一些,因此月朔经年要差1天,季节经年要差3天。由于推步和算术并不精确,实际上一种历法行用多年便朔日或晦日见月出,必须重新测算使其再合天象。秦朝统一后,在全国颁行了《颛顼历》,一回归年为.25日,一朔望月为29又/日,以10月为岁首,9月为一年之终。西汉初期仍沿用秦朝颁行的《颛顼历》,到汉武帝时,运行了百余年的秦历出现了“朔晦月见,弦望满月”的错乱。公元前年,司马迁向朝廷建议新制汉历,汉武帝采纳建议,命史官司马迁、星官射姓、历官邓平、天文学家唐都、历算学家落下闳等人,在全国挑选历法研究学者专家20余人共同研究改制历法。徐万且是民间很有名气的历法研究专家,因而当选其中。经过一年的精心研制,到公元前年,新历研制成功。汉武帝下诏废秦历,颁行新历法,改元为“太初”,以正月为岁首,这就是有名的《太初历》。
《太初历》第一次把二十四节气定入历法,并根据天象实测和史官记录,制定了个月的日食周期。《太初历》的编制,是我国历法史上的第一次比较完整的改革,一直实施到东汉章帝元和二年,运行了长达年之久。《太初历》1岁日数是.日,1月日数是29.日,比四分历(六历都是四分历,每岁有四分之一的余日)又多了一些,所以行用年便不能再用。但在当时,《太初历》还是最进步的历法,因为它根据天象实测与多年来史官的忠实记录,得出个月的日食周期(称为“朔望之会”,约11年中有23次日食)。自从有了这个周期,历家可以校正朔望,日食现象也不再是什么可怕的天变,而是可以预计的科学知识了。《史记·历书》特别是《汉书·律历志》详细记载了《太初历》的观测法与计算法,这是一个极有价值的开端。西汉以后,历朝改换历法都按照《史记》、《汉书》的旧例,详记在正史里,因此积累起丰富的天文、历数学资料。徐万且为《太初历》的研创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汉书》、旧《即墨县志》誉之为“治《太初历》第一”。
西汉经过高祖刘邦到“文景之治”,至后来的汉武帝,其*治、经济、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期间的文化尤其繁盛,董仲舒创今文经学,司马迁创纪传体通史,邓平、唐都、落下闳、徐万且等创太初历,刘歆创古文经学和年代学,这些文化上的成就与当时经济和农业的协调发展,反映出西汉一朝的辉煌业绩。(刘永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