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入村中就被映入眼帘的玉兰花深深吸引,白玉兰皎莹如雪,红玉兰灿烂如霞。远远望去,盛开的花朵又仿佛一只只蝴蝶栖息于枝头,又好似绸缎挂在梢头。
整个村庄弥漫在阵阵玉兰花香中,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村子,感受这浓浓的春意!
官路村,位于大信*府驻地东南0.6公里处,蓝鳌公路南侧,洪江河东岸。村庄东北临南王家庄村,西与乔家村相望,东南与青岛技师学院相接,南靠大信工业园,北抵小范家。截至年底,村庄共有户,总人口人,耕地面积95亩。
洪江河流经官路村的北部与西部,洪江河因该河河床多红褐色土层,雨后河水红浊,故称“红浆”河,《胶澳志》记为“红沙河”,后演化为今名。发源于马山西北麓,自北而南纵贯大信镇,经李家韩洼入城阳区境内,在南万入胶州湾,全长25.5公里,流域面积55.6平方公里。其中即墨境内河道长17.5公里,流经大信镇河段干流长11.83公里,河道上建有翟家、小范家和官路3座小型水库。
村名由来
明永乐时(~),刘姓来此地立村,因靠近即墨至胶州的驿路大道,遂名村为官路,又名刘家疃。同治《即墨县志》标作官路。
明朝即墨县境内有驿道3条,其中由即墨县城通往胶州境的西路官道经过该村。如今该村北依蓝鳌路,西靠金*海路,东临天山三路,南抵淮涉河二路,可以说村庄一直交通便利。
隶属沿革
明、清时期,隶属即墨县福海乡南泉社。
民国前期,隶属即墨县温泉区。
年至抗日战争时期,先后隶属即墨县第一区、第五区。
解放战争期间与新中国成立初期,先后隶属即墨县第十四区(马山区)、第十五区(信村区)。
年1月。建立乔家乡,隶属乔家乡。
年3月,乔家乡并入信村乡,隶属信村乡。
年6月,信村乡并入金家乡,隶属金家乡。
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隶属金家人民公社。
年4月,金家人民公社更名为大信村乡,隶属大信村乡。
年7月撤销大信村乡设大信村镇,隶属大信村镇。
年9月,大信村镇更名为大信镇,隶属大信镇。
年6月30日,隶属大信街道。
年9月,成立中国共产*领导下的村*府。年5月,该村并入乔家村,成立新光第三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简称新光三社)。年9月,该村又恢复为行*村,仍称“官路村”,同时成立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年3月,撤销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成立村革命委员会。年7月,撤销村革命委员会,恢复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年5月,撤销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成立村民委员会。
居民姓氏
全村居民有15个姓氏,其中主要姓氏为刘姓,还有王姓,杨姓,孙姓,温姓,崔姓,卢姓,*姓,周姓,史姓,宫姓、李姓等。
刘姓,据清光绪十七年()《刘氏族谱》记载:“吾族刘氏相传明永乐二年始祖自云南迁居即墨城西二十五里村名号曰官路,迄今已十七世矣。”
辈分命名定式自十七世起为:
心常存先业,家克绍鸿光
正德维传永,文明继世昌
王姓,据清雍正三年()年版《王氏族谱》记载:始祖青州诸城药沟村人,相传明永乐初太始祖母刘率两始祖奉檄来即墨,于汉不其城西北隅城子疃卜居,隶籍里仁乡城阳社,至今有十余世。
不其王氏辈分命名定式自十四世起为:
之昌作宗克,极衍芳用世
復泰晋震豫,明升同需谦
正平仁义贵,彰中德唯贤
杨姓,据明万历十九年()年版《杨氏族谱》记载:“先世今浙江秀水人。宋初,余始祖筮仕胶水(今平度),以兵变不能南归,因徙居即墨入籍焉。但自宋历金、元至明兴,几四百年矣。传十余世,方至我处士祖讳均道者也。因卜居即墨灵山之阳(林戈庄)”。明末崇祯年间,一支由林戈庄移居官路村。
辈分命名定式自十三世起为:
士中方可贵,孝友乃为贤
敬德崇修道,克昌绪丕全
存仁思继述,敦本永承先
其余姓氏资料不足,望见谅,可留言补充。
刘氏祠堂(上图),正房三间,始建年代不详,建有门楼,庭中植有柏树,后村中规划东西主街道门楼拆除。建国后祠堂成为村中磨坊,今废弃中。
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优越,同时周边交通便利,村庄周边有河流、水库,还建有多处小广场,官路村值得您来看看!
注:每个村庄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是这区区千百字可以体现的。由于能力有限,文中许多地方难尽人意,欢迎下方留言补充指正相关内容。参考书目《即墨村落姓氏概况》、《即墨姓氏述略》等。
主笔:江崇德,字广行,即墨江氏十九世,南泉庆余屯村人。爱好文史、收集民间故事。从事烘焙行业,在南泉、棘洪滩开有山德森烘焙坊两个门店。
走遍即墨村庄,寻找即墨精彩
欢迎来稿,一起把即墨故事、古迹、民俗记录下来,留住乡愁
合作单位:青岛市即墨地方志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