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即墨纾困解难激发中小企业活力
我国1.2亿户市场主体中,有多万中小企业、多万个体工商户。“六保”任务中保市场主体的关键是保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保住了中小企业,就稳住了就业,就保住了我国经济的源头活水。
在山东即墨,面对当地陷入困境的服装批发商和服装生产企业,*府统一协调,把大家联合在一起,打造出一条全新产业链。
02:10山东即墨,是全国第三大服装市场,年交易额超过亿元。这几天,商户李德明特别忙碌,以往夏装已近尾声,秋装还没出厂,这个时候本来是他们的假期。
山东即墨服装市场商户李德明:现在我们做自产自销了,要设计、生产、研发新的东西,淡季变成旺季了。
在即墨,像李德明这样的商户大概有两万多名,每年从广州等南方城市进货,稍加利润再销售做二级批发。可年初受疫情影响市场一下关停了三个月,这让李德明心急如焚。同样犯愁的还有在即墨的近家以外贸出口为主的服装生产企业,订单不足,让它们的生产线一度停摆。
山东青岛马提亚服饰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苟功年:从3月份开始复工,咱的客户主要是日本客户,(日本)出现疫情以后,我们又开始停产。今年1到6月份的订单,做了往年一个月的订单。
批发市场的商户做的是小单快返,外贸企业做的是批量大订单,尽管大家同在一个地方,双方却从没合作过。可是既然一方缺货源,另一方缺订单,为什么就不能联手呢?经过多次调研,即墨区*府率先发力,把相关部门整合在一起,成立产业链协作专班,由区长亲自任“链长”。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工信局副局长韩美妍:专班成立之后,资源是充分融合的,便于*府统一协调,谁有多大的作用,各个部门都能发挥出来。
在*府组织下,第一批多家商户和多个生产企业坐在了一起。可是用大生产线做服装小订单,产能浪费、成本高,一开始大家并不积极。*府分头行动,商务部门把相似的商户小订单匹配到同一家企业,工信部门去组织生产。很快,李德明设计的样衣生产出来投入到了市场。
山东即墨服装市场商户李德明:比如说我们生产的这些衣服,这花型都是自己设计生产的,得到了市场认可,销售也非常好,每个款都卖了几万件。
多措并举解决企业资金难题
看到第一批企业联手成功,即墨服装市场的其他生产企业和商户纷纷加入进来。
服装款式越来越多,要适应小单、快单的节奏,就必须对原来的生产线进行改造。可是本来企业的资金就捉襟见肘,去哪里筹钱买设备呢?
02:03青岛贵华针织有限公司总经理孙维法:你投入万,要做这么大的改造,你会不会出现没有达成效果,而且你把传统的流程已经改造了,新的又达不到,这样就会出现一种尴尬的局面,所以我们这个还是比较有顾虑的。
像青岛贵华针织这样需要智能化改造,但是因为投入大而又望而却步的企业有很多。企业在观望的时候,*府站了出来。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工信局副局长韩美妍:青岛市和即墨区分别给予新上设备的企业20%和8%的设备补贴,对企业最高的奖励额度可以达到0万。
在*府推动下,很多企业开始建起智能化生产线,把织、染、缝这三个相对独立的环节串联到一个平台上,改变原来大订单的生产模式,启用柔性生产和敏捷制造,这就实现了当前市场环境下,客户对于多品种小批量快交期的需求,从而提高了竞争力。
青岛贵华针织有限公司总经理孙维法:之前的订单,一般一个订单得50万件、70万件左右,一年也就三四十个订单。现在一年订单能到个,平均单订单量在件左右。结合起来,我们订单没有下降,同比增长7%。
拧成一股绳,一条由*府、企业、商户联手打造的全新产业链应运而生,不仅带动即墨服装市场从二级批发成功转型为一级,更是解决了当地服装企业和批发商户的困境,现在有很多南方的商户来到即墨进货。在今年外贸服装订单下降的情况下,国内订单实现逆势上扬,同比增长3%。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工信局局长徐永全:最近,*府又开始了新的谋划,计划建设一个国内领先的服装设计平台,这样就形成一条集设计、生产、销售完整的产业链条,能拉动22万人就业。
(总台央视记者梁丽娟张伟朱虹)
(编辑杨晓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