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发过不少关于胶东寻根的内容,今天这篇也是相同的主题。只不过,这次寻根的距离要相对近一些,并不是以往常见的闯关东后裔的情况,而是在半岛邻县之间寻找。
这位寻根者姓李,来自即墨。他要寻找的祖籍地,则相传在明代(大约)的莱阳县境内。
关于这支李姓人的家族渊源,族谱中只有这样一段模糊的记载:“相传八世祖兄弟四人离开莱阳,分赴鳌山卫、灵山卫、威海卫、天津卫。”(注:按此记载,这支人似乎为明代*户。)
李是大姓,明代的莱阳县辖区又很广,再加上族谱中记载的信息有限,因此即墨这支李姓人虽然很早就有寻根的想法和行动,但始终没有太大的进展。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便想到通过网络来征集线索。
大体来说,这支李姓人现有的线索主要有三条。第一条,就是刚才提到的族谱信息;第二条,是部分先祖名讳;第三条,则是一段关于祖居地的传说。
在名讳方面,根据族谱记载,他们的四世祖讳李进,五世祖讳李廷,六世祖讳李安,七世祖的行辈为“忠”(中间一字),八世祖的行辈为“周”(后面一字)。由于族谱记载是八世祖兄弟四人从莱阳迁出,这就意味着上述这几代人,应该都曾在莱阳生活过。
在祖居地方面,虽然没有详细的文字记载,但其家族中却世代流传下来一段“九爿磨”的传说。
“爿”这个字,在字典中标注的读音为“pan”,但在这支李姓人的记忆中读作“qi”。
爿是个量词。所谓“九爿磨”,字面上的意思就是九个石磨盘(一套磨通常由上下两爿磨盘组成),引申义则是一条铺着九个石磨盘的街道。而这条街道的由来,相传与古代一件大案有关。
据说,大约在明代或者更早的时候,有一位常年在外打拼的老翁回到家乡,到嫁出去的女儿家里住了一晚。
这些年来,老翁攒了一笔不小的积蓄,在返乡之前他将积蓄换成银锭,随身携带。
俗话说:“钱财不可外露。”但毕竟是到了自己女儿家,老翁一路上紧绷的神经多少有些放松。不经意间,银锭就被女儿和女婿看到。
在古代,女儿在出嫁之后一般就没有了继承娘家财产的资格。大概是因为知道这一点,见钱眼开的女儿恶向胆边生,竟然伙同丈夫将老翁杀害,攫取了这笔财富。
行凶之后,这夫妻二人连夜抛尸。他们用绳子的一头系在老翁腰上,将另一头拴上自家的石磨的上爿,扔进了离村不远的一个水塘里。
两人以为这样就神不知*不觉,但岂料天理昭彰,几天之后,拴着石磨的尸体竟然浮了上来。路人发现后,便上报官府。
知县赶到现场之后,很快发现“石磨”这个突破点。于是,他不动声色,暗中派人扮成商贩,在周围村庄里面收石磨,要求只收下爿。这一举动背后的逻辑就是:正常人家的完整石磨是不会单独卖出下爿的,只有上爿缺失或者是损坏的,才会舍弃。
每天收回的石磨下爿,知县都会跟案件中的上爿进行比对。就这样,等收到第八块下爿石磨的时候,恰好合上,于是案件告破——这对恶夫妻被绳之以法。
为了警醒世人,事后知县将总共九爿石磨(八爿是收上来的,一爿是现场发现的)铺在了大街上,后来人们就称之为“九爿磨”街。而这个“九爿磨街”,传说就是即墨这支李姓人的祖籍地。
通常来说,同一家族内部应该有着相似的记忆和传说。因此,在莱阳县范围内,如果有了解过以上族谱名讳字辈或者“九爿磨”传说的朋友,还望多多指教。说不定,刚才那段“九爿磨”的传说,就能帮助即墨这支李姓人解开祖籍地之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