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外地的同姓人寒暄的时候,很多朋友都会说这样一句话:“我们五百年前是一家。”对于张王李刘这样的大姓来说,这句话多半是用来客套,但对于一些规模较小的姓氏来说,“五百年前是一家”并非完全没有根据,比如说胶东地区的华姓。
在胶东地区,即墨和海阳是华姓分布较多的县市区,在即墨,华姓主要分布在东部的丁字湾畔,代表村庄如山阴村和华家周疃村;在海阳,华姓主要聚居于北部山区,代表村庄为徐家店镇的华家庄村。如果这两个地方的华姓人相遇,说起“五百年前是一家”这句话,那就完全不是客套了,因为他们在五百年前的确就是一家。
严格来讲,海阳华家庄与即墨华家周疃,在四百年前还是一家。根据村志和族谱记载,大约在明末(公元年左右),一支华姓人才从即墨华家周疃村迁出,在海阳建立了华家庄村。
华家周疃村距离华家庄村大概有90公里的路程,因为途中要穿越山区,即便借助汽车出行,也需要两个小时左右的车程。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况下,恐怕要走两天才行。
在这种情况下,华姓人为何从丁字湾畔迁徙到半岛腹地的山区呢?关于当初迁徙的细节,族谱并无详细的记载。从华家周疃村志的记载来看,明清两代,华家周疃华氏有23人为官出仕或受封赠,属于当地的大族。在古代,大族通常会广置田产,海阳当时属莱阳,与即墨为邻县,推测可能是华姓在当地有田庄而派族人去管理,因此落户。
虽然交通不便,但从族谱记载来看,海阳华姓分支一直与即墨华家周疃之间音讯相同,多次族谱修撰,均参与其中。
根据族谱的记载,海阳华姓源自即墨,即墨华姓则是从江苏无锡迁来。(族谱原文为:“余原籍江南常州无锡县也,不知何年来兹墨邑。”)华姓迁到即墨之后,起初并未定居华家周疃,而是迁徙频繁,相传辗转西城汇、皋虞等地,到第四世时,才确定定居在华家周疃。
此后从华家周疃村迁出的分支众多,海阳华家庄村就是其中之一。在华氏族谱中,有这样一句类似于家训的话:“是周疃,即本源之地,我后人所当世世勿忘此土也。”数百年来,海阳华家庄村的华姓人,也的确没有忘记这句话。此前探访华家庄村时,村里很多老人都知道,祖上是从即墨周疃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