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简介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拉魂乡音唱柳腔
TUhjnbcbe - 2022/6/17 15:51:00

无论你爱与不爱,若论三百年来最能代表即墨民间文化的产物,非即墨柳腔莫属。

年1月,即墨西北乡大沽河畔的段泊岚镇作为柳腔艺术的发祥地、传承地,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这是继年即墨柳腔剧团被文化部列入“天下第一团”、年即墨市被山东省文化厅公布为“山东省文化艺术之乡”、年即墨柳腔被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年即墨市被文化部公布为“柳腔艺术之乡”之后,即墨柳腔历史上的又一件标志性大事。

肘鼓戏

清乾隆十三年(),受水旱虫灾侵袭,即墨以西各县民众背井离乡,沿大沽河上溯乞讨。他们乞讨时演唱的家乡小调“本肘鼓”,因此被即墨西北部沽河一带的七级、刘家庄、吕戈庄、挪城、丰享庄等村庄人们学唱。后来与即墨当地民间小曲融合,演变一百多年后最终完善为“柳腔”,成为一个地方剧种而走上舞台。

“柳腔”之“柳”,何以为春风杨柳之“柳”?据历代柳腔艺人普遍说法,因早期柳腔无曲谱,使用“溜腔”演唱,后以同音“柳”字代替溜须拍马之“溜”,故称为“柳腔”。

这个说法儿不能说绝对荒腔走板,但由“溜腔”而“柳腔”,未免有些牵强附会想当然。

概柳腔音乐,曲牌四十六、锣鼓点三十三,仅唱腔板式即有悲调(大慢板)、慢板、花调(原板)、散板、摇板、哭头、二六、流水、快板、垛板、反调、南锣及娃娃腔等,悲调悲哀凄凉、如泣如诉,花腔节奏欢快跳跃、变化灵活。早期柳腔就算不如此繁复,信口而溜恐也难成腔。

《周礼·天官·缝人》有云:丧缝棺饰焉,衣翣柳之材。

清末“经学大师”孙诒让进一步正义:凡覆柩车者,上曰柳,下曰墙。柳衣谓之荒,墙衣谓之帷。

翣者饰羽也,“翣柳”就是饰柳,后特以指灵柩。故“柳腔”即“翣柳”之腔,丧悲之曲。早期的柳腔传统剧目“四大京”、“八大记”,多以表现男女情爱的悲欢离合,表现人生在世的苦难报应,这也正暗合“翣柳”、“丧悲”之意。民间反向解释由“溜”而“柳”,或缘避晦之意。

早期柳腔演出

当然,随着柳腔走上舞台,表现主题趋向多样化,柳腔戏逐渐趋向清新质朴,风趣生动,因贴近生活而感染力强,成为“拴老婆橛子”的“胶东之花”。此时“柳腔”之“柳”已非“翣柳”之“柳”,而为留(柳)恋之“柳”了: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关于最早的“柳腔”演出,一般都援引清乾隆版《即墨县志﹒风俗》中记载:上元蒸面作灯……门结松棚,挂灯火,放花爆,陈杂剧三日夜……其中,“肘鼓子戏”名列在“杂剧”之中,故“陈杂剧三日夜”之杂剧中必有“肘鼓子”演出。并援引清吴长元《燕兰小谱》中“花部”演员二十六人,列名第二的即墨人于永亭是最早的柳腔艺人。

《燕兰小谱》的“花部”也称“驳杂”、“乱弹”,是“梆子”、“弋阳腔”等地方戏之泛称。后之“柳腔”虽亦属梆子戏系统,但早期的“梆子”唱腔慷慨激昂,高亢雄健,动作粗犷,架式夸张,与今之“柳腔”风格截然不同。把于永亭往柳腔传承上靠,同样本末倒置。并且这个本末倒置说法儿,甚至还误导了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马少波。年,马会长在《海鸥》杂志为即墨柳腔诗云:

宋元遗韵喜存真,学游方知沧海深,

仿佛儿时瓜棚下,拉*一曲醉童心。

这一年,青岛市金星柳腔剧团年改称青岛市柳腔剧团并赴京进中南海汇报演出,大受赞誉。马少波应景此诗固然是即墨柳腔的好广告,诗眼“拉*一曲”堪为精到,但柳腔无论如何也扯不上“宋元遗韵”的。

实际上,早年间蓝村肖家泊子村庄格傲、刘洪石,移风东太祉庄刘永华,南泉挪城刘作廉、宋村管振民,长直范戈庄宋洵光……这些即墨柳腔最繁荣时期的著名艺人,也多受过其他剧种影响,作为地方剧种,往往纵的传承模糊,横的吸纳丰富。柳腔艺术同样是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变化的。

柳腔《张郎休妻》

作为柳腔的发祥地、传承地的即墨西北,如今即墨西北一带能查到的最早的柳腔艺术传播者,一为张官庄刘中权、刘正庭父子,一为西尖庄人赵火亮。

刘中权约为清道光、咸丰时人,事迹已无从考证,他的儿子刘正庭受父亲熏陶,吹拉弹唱样样皆能,当今还在世的一些民间柳腔老艺人,有不少都是他的隔代弟子。张官庄周边孙家屯、高戈庄、西尖庄等村庄柳腔演员,至今还称刘正庭为即墨西北柳腔的“戏母子”。而作为民间艺人,刘正庭于柳腔艺术的传承不仅仅教授了一大批柳腔艺人,他还能依据古谱编导新剧。即墨西北乡比较流行的柳腔武戏《狮子楼》,据传就是刘正庭参照古曲改编的。

早期传承柳腔艺术的另一个柳腔艺人赵火亮,原为红白喜事乐器班的班主。因为爱好柳腔,后来干脆把乐器班改为柳腔剧团。赵火亮曾参加过正规戏班,对管理剧团和教戏授徒颇为熟悉。演出之余,严格按照戏班的规矩亲授柳腔艺术,他门下的弟子,均各有所长。其中以善鼓板的赵典书、善青衣和老旦的王明伦、善须生的赵典训,后来都成了传承柳腔艺术的“台柱子”。再后来的著名柳腔专业演员赵秀云、赵喜云等,都跟赵典训学过戏,算是赵火亮的隔代弟子。

代有传唱,必有回响。存一口气,点一盏灯,有灯就有人。一个地方剧种传承传播的关键在于有关键人,更在于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柳腔的唱腔发音乃至表现形式,似与即墨西北乡沽河两岸的乡土有一种天然的契合。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有柳腔艺人强分即墨柳腔“北派”、“南派”(亦称“北帮”、“南帮”)。说“北派”以即墨西北大沽河流域的刘家庄、吕家庄、挪城、丰享庄和七级、南泉等村为主,“南派”以城阳区西部的棘洪滩、上马、河套、红岛一带为主。实际上“两派”除念白因方言差异略有区别外,总体几无差别。说“南派”地近胶州唱腔略有茂腔痕迹,只能说“南派”的乡音成色不足。比如京剧抛开京腔京韵,何谈“四大须生”、“四大名旦”?

柳腔《彩楼记》

时人有云:沽水流经处,皆能唱柳腔。西北洼鸡鸣犬吠,也带柳腔韵味儿。沿大沽河、五沽河而上溯,两岸村庄几乎村村都或长或短存在过或依旧存在着大大小小的柳腔剧团。

沽河沿岸主要业余柳腔剧团概况

大吕戈庄柳腔剧团(—)

早期柳腔艺人杨立达、段方金、贾永祯等三十余人。后期袁广升、孙淑美、徐美华、杨永涣等人。

天宫院柳腔剧团(—)

有业余柳腔演员40多人参加排练,并能演出40余个柳腔剧目。

毛家岭柳腔剧团(—)

主要演员毛春芝、毛贵宾、李洪泽、潘鑫德、盛安贵、毛方仕等,能演出传统柳腔剧目十几出。

麦戈庄柳腔剧团(—)

早期演员袁文赏、张树远、王延卓等,后期袁选伦、袁士训、张训远、张德法、张翠英、袁福训、袁求训、张调远等40余人。能演出《大劈棺》、《三人疑》、《穆桂英挂帅》等20余出柳腔剧目。

北程戈庄剧团(—)

北程戈庄为同时排演柳腔、京剧的民间剧团。柳腔师承莱阳著名柳腔艺人王喜云,京剧师承莱阳著名专业京剧演员邵亮。后期曾自编自演新戏《箭杆河边》。

章嘉埠柳腔剧团(—)

主要柳腔艺人陈正仁、陈同梅、周嘉良、陈同华、张延信、陈崇国、陈秉升、周延珍、周丕志、陈方明等二十余人。

赵戈庄剧团(—)

民国初年为京剧团,年改唱柳腔。

岚西头剧团(—)

剧团既演柳腔,也唱京剧。主要演员有宋修美、宋修真、宋秀焕、宋华先、张显东等四十余人。

埠后(岭后)柳腔剧团(——)

主要柳腔艺人有闫承读、闫孝先、刘承因、刘锡才、刘昆所等。能演十余出传统柳腔剧目。

孙家屯柳腔剧团(—)

即墨西北乡著名柳腔剧团。能演包括武戏《狮子楼》在内的三十多出柳腔剧目。孙洪宪、孙庆雪、盛华馨、孙洪祝、孙洪海等知名柳腔艺人均为多年剧团骨干。

埠东柳腔剧团(—)

有“柳腔戏母子”刘正庭亲传弟子乔树深等30多人,能演二十多出柳腔剧目。

东尖庄柳腔剧团(—)

即墨西北乡著名柳腔剧团,柳腔传统剧目“四大京”、“八大记”多能完整演出,傅作松、郭廷辉、王维荣等均为早期柳腔艺人。

即墨市沽河柳腔剧团

成立于年,主要有20多名东尖庄村的柳腔艺术爱好者组成。能演出十几出柳腔剧目,每年参加城乡文化演出70多场。

西尖庄柳腔剧团(—)

即墨西北早期最为著名柳腔剧团,培养了大量民间柳腔艺人。发起人赵火亮能自编自演新剧,并能演出大多柳腔传统剧目,在平度、即墨、莱阳等地都有巨大影响。

刘家庄柳腔剧团(—)

源于建国前刘家庄京剧团,之后改唱柳腔。主要演员韩春英、韩裕卓、韩建新、韩建植、韩裕亭、韩裕喜、韩裕悌、周玉英、周学业、周爱业、李秀云等三十多人,是即墨西北演出能力较强大的剧团之一。

西乔戈庄柳腔剧团(—)

团长杜福文,主要柳腔艺人有李元视、韩秀芳、李言洲、侯方真、李翠英、李柏福、侯凌文等二十余人。演员多师从西尖庄剧团及平度管村人刘成云(与著名柳腔艺人刘森同辈),能够演出二十多处传统柳腔剧目。

从即墨西北往东、靠近青烟路地界,人们对戏曲艺术的喜爱便有了分野。因为地近即东,而即东金口差不多在柳腔艺术形成的同时,就接触南方的徽剧、昆曲乃至后来的京剧。京剧以金口港为起点,由东而西沿店集河传播扩展,在五沽河的源头地带,与柳腔形成一个小碰撞。而这种对戏曲不同喜好的碰撞,恰好也是人们生活环境不同而导致的生活感受差异。西北乡人坚韧质朴,习惯以悲切婉转排解苦难。东部滨海人豪放粗犷,愿意用激越明快表达感受。

自发形成的大沽河民间文艺汇演

柳腔艺术起源于民间,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其语言通俗易懂、曲调朗朗上口、内容贴近生活,在贫苦的旧时代,是即墨人民宝贵的精神食粮。她的产生既体现出即墨人民的艺术创造力,也为中国戏曲历史增添了闪光一页。灾难深重的即墨西北乡,有滋养柳腔艺术的深厚土壤。人们用柳腔抚平身心创伤而勇猛生活,表达了对苦难生活的不屈与坚韧。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大沽河两岸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柳腔艺术也迎来它的又一个春天。无论是庙会、山会等民俗活动,开业、庆典的商业演出,还是纳凉晚会的自娱自乐……处处皆有新一代柳腔艺人的婉转柳音。年,大沽河畔平度、莱西、即墨三县之地自发形成的大沽河文艺汇演,更是把西北乡人骨子里对柳腔的喜爱体现得淋漓尽致。诞生于苦难岁月的古老柳腔艺术,开始以宁静的坦然,表达对崭新生活的真诚赞美!

三逸狂客,山东即墨人,职业写作者。出版个人专辑四部,编纂文史类专辑八部。编导小品、微电影多部。

1
查看完整版本: 拉魂乡音唱柳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