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城侯毛元锐、好畤侯褚知白、松滋侯易玄光、即墨侯石虚中,这些人听着是不是都很陌生?这就对了,因为他们都不是现实存在的人,而是文房四宝。
在满腹浪漫情怀的古人眼中,常伴左右的笔墨纸砚仿佛是比亲人还亲昵的存在,他们给它们命名、为它们打造家族传承,甚至让它们封侯拜相、位列仙班。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就是笔墨纸砚中的一位——石虚中(砚)。
石虚中姓名的由来
从文人墨客们的词赋当中,我们发现了石虚中的简介和履历:石虚中又被称为陶泓,字守默,祖籍弘家郡,曾经担任铁面尚书、即墨*事长,被皇帝封为即墨侯、离石侯。这些姓、名、字、官职、爵位都是怎么来的呢?
陕西姜寨遗址出土的石砚,距今大约砚的制造始于殷商初期,它是随着墨的使用而逐渐成形的。最早的砚是石制的,样子也并不是如今的样式,而是包含了石砚、研棒、砚盖三个部分,用来把天然的墨石研磨成粉。到了汉代,除了石砚之外,常见的还有陶砚,在人们发明了人工制墨的方法后,墨块得以直接在砚上研磨,磨杵和研石就逐渐从砚的形制中消失了。
西汉漆盒石砚砚随墨生,又离不开水,且以石制和陶制最早,这就是石虚中姓名、官爵的由来。到了隋唐时期,虢州产出的陶砚名动天下,而虢州正是汉朝时的弘家郡,这也是石虚中籍贯的出处。
伯乐与千里马的因缘际会
如果说前面的还属于常规操作,那么接下来的事越发证明古人的脑洞已经突破了天际。石虚中性好山水,隐居不愿意出仕,在端溪遇到了朝廷的采访使,两人之间还有一段有趣的对话。正是这次际遇让石虚中打破了次元壁,成功出圈了。
东汉盘龙兽足砚采访使谓曰:“子有朴质沈厚之德,兼有奇相,体貌紫光……子无恋溪泉自取沈弃耳。”虚中曰:“仆生此南土,远在峡隅,自不知材堪器用。既辱采顾,敢不唯命是从。”——文嵩《即墨侯石虚中传》
采访使是唐朝开元年间设置的官职,负责检查刑狱和监察州县官吏,属于监察体系,这里将其作为代天子寻访遗贤的官员其实是一种误解。
东晋青瓷三熊足砚回到正题,采访使劝石虚中出仕,他说:“你骨骼清奇,相貌非凡,浑身上下都冒着要发达的紫光,只是没有遇到伯乐而已,如今的皇帝是个知人善任的主儿,你又何必留在这里耽于安乐呢?不如跟着我做官去吧?”
石虚中说:“我生长在这穷乡僻壤,真的不知道自己有什么足以称道的才干,既然你都这么说了,我就从了你吧。”
明代朱砂荷鱼澄泥砚当然原话不是这么讲的,反正就是采访使从身材、相貌到言辞、德行一通夸,成功忽悠了石虚中这个从来没有找过工作的职场小白跟着他走了。之后,采访使命令博士金渐之教授石虚中,将其打造成可用之才,成功通过了省司的考试,被天子任命为文史之官,封为即墨侯。
故事背后还有故事
虽然早就有瓷砚、陶砚,但到了宋代,士人反而更看重石砚,石虚中在端溪遇到采访使从而出仕的这一段实际讲的就是端砚由此闻名于世的故事。
清代纪昀为那彦成铭端砚“博士”是秦汉时期掌管文书典籍的官职,后来演变成精通经学的大儒入仕教授学生的一种官职。“省司”是指中枢各省的有关官署。石虚中的授业恩师是金渐之,实际是说砚台需要以金石为工具琢磨成型。而省司考试之说其实是指砚台被广泛应用于朝廷的各个官署之中。
米颠敢和皇帝抢名砚
宋代文风极盛,有个书画大家的徽宗皇帝,治下的文人墨客对笔墨纸砚也尤为执着。书法家米芾尤其喜欢收藏砚台。有一次宋徽宗和蔡京讨论书法,一时兴起让米芾写一个屏风。米芾刚写完就跪求徽宗将刚刚用过的砚台赏赐给自己,还说“这个砚台被我用过就玷污了,已经不配再给皇帝使用了,不如就赐给我吧?”得到应允后他立即将砚台藏到怀里,连被砚台上的墨弄脏了衣袖都不顾,手舞足蹈的就跑了。宋徽宗笑称:“米颠”果然名不虚传。
宋代米氏款端石箕形砚“文以载道,书以焕采”,而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书法绘画,最终都要通过笔端落到纸上才能得以留存于世,可以说笔墨纸砚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笔墨纸砚更是古代文人抒情明志、寄托风骨的对象。对于他们而言,人生短短几十载,须臾而逝,所以更加希望秉承了他们意志的笔墨纸砚能够与天地长存,代替自己活下去,见证这世间繁华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