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简介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历史上唯一农民出身的哲学家,认为儒家言论 [复制链接]

1#

墨子的名本是墨翟,他的祖先是殷商王室,他是宋襄公哥哥的孤竹君的后代,本墨台氏,但到他之时家族已因故降为平民,姓氏简略为墨氏。虽然先祖是贵族,但墨子身为平民,他在年少之时做过牧童放牧,还学习过木工,但作为没落贵族,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在守城器械的造诣极高。

墨子原本师从儒者,学习孔子的儒学,包括《诗》《书》《春秋》等等,但他十分不赞同儒家对天地*神等的推崇,认为其带有严重的宗教色彩,尤其最反感厚葬久丧和礼乐等奢靡行为,认为其“故背周道而行夏*”,觉得都是华而不实的废话,但是关于爱的问题看法基本类似,所以他整理了自己的看法,自创学派,想诠释不同的学派理解。于是他开始在不同地区聚众开讲,用激烈的语言去抨击儒家思想中对君王的尊崇以及各诸侯国的暴*。因为出身农家,更能机会下层人群的心情,许许多多手工业者和下层士人都十分认同他,很多人也开始追随他,他逐步创立了自己的墨家学派,也是儒家的主要反对派。墨家一直宣扬仁*,在后来的法家学派崛起以前,在先秦时期,墨家和儒家并列为“显学”,即在百家争鸣中,当时一直有“非儒即墨”的说法。《韩非子·显学》记载:“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

墨子的门徒众多,他一生最主要做的事就是广收弟子,宣传自己的学说,其门下弟子有几百人,形成墨家学派,其弟子记录其言行,著有《墨子》,其中现存五十三篇,其中其中《兼爱》《非攻》《天志》《明*》《尚贤》《尚同》《非乐》《节用》等篇主要记录了他的思想,《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六篇是后期墨家的哲学、逻辑学和科学论著,对古代科学和逻辑学都有重要的贡献。他本人更极力反对兼并战争,也曾游说多次试图阻止战争,也曾成功劝说楚王放弃攻打宋国。在《墨子·鲁问》中,墨家推崇十大主张,即“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尊天”、“事*”、“非乐”、“非命”、“节用”、“节葬”。他认为不同国家要结合不同情况,选择十大主张中最适合的方案有针对性的实施,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熹音湛湎(沉迷于酒色),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国家务夺侵凌,即语之兼爱、非攻。”另外墨子还是第一位在在中国历史上在力的作用、杠杆原理、光线直射、光影关系、小孔成像、点线面体圆概念等众多领域都有精深造诣的科学家,后人尊其“科圣”。

图片源自网络

墨家是一个有严密组织和纪律的团体,大家都穿短衣草鞋,参加劳动。大家以吃苦为高尚行为,这些原则如果违背,轻则开除,重则处死。墨家的最高领袖称为“矩子”(巨子),其他成员一律称为“墨者”,而后代代相传,所有墨者必须听从矩子的指挥,甚至达到“赴汤蹈火,死不旋踵”的程度,第一任矩子是墨子,后来的“矩子”有孟胜、田襄子和腹等。有一任“矩子”腹居住在秦国时候,他的儿子本应因杀人被依法处以死刑,但当时秦国的秦惠王认为腹年事已高,却只有一个儿子,就打算放他一马,但腹却要求按墨者之法,将其杀死,可见墨家纪律的严明。在墨子晚年时期,儒墨齐名,弟子遍布天下,但墨子死后,墨家分为裂为三个不同学派,分别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其中两派一是相里勤的弟子代表的相里氏之墨、邓陵子的弟子的代表邓陵氏之墨这两个学派,他们都传播学习《墨子》,但理解不一致,都互相都攻击对方是“别墨”。很多材料均可证实墨家后期一分为三,到后来汉武帝独尊儒术,渐渐失去竞争力。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