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记者肖玲玲通讯员王静张隽隽
即墨已基本实现校校有食堂、操场塑胶化。(即墨区委宣传部供图)
即墨区龙泉街道潘家泊村71岁的低保户潘云宗与妻子每月到手的低保补助金又增加了元;城乡公交实施2元一票制票价,田横镇的张福生每次进城能省10元钱;灵山镇建起助老大食堂,五保户花1元就能吃到可口的饭菜……在注重“经济速度”的同时,即墨区一刻不放“民生温度”,发展成果普惠共享,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北京专家“上门”手术
“真没想到,北京的专家到家门口来给我做手术,真是方便,花钱还少。”医疗是影响居民幸福感的一个重要指标,在这一点上,即墨区居民、55岁的吕女士非常满意。吕女士从年开始持续性耳鸣,检查后发现左侧小脑长了肿瘤,手术需要开颅,想去北京、医院,可又承受不了巨额费用。年年底,医院专家杨医院为她做了开颅手术,手术很成功,术后恢复良好。
这种在家门口就可以让北京的专家看病、手术的事,以前可没大有。去年11月,医院和医院“牵手”成立医疗共同体(以下简称“医共体”)后,每天都有3医院的专家在医院坐诊、手术。不仅如此,即墨医院、解放*医院、医院等9医院开展常态化合作。借力“引进来”,提升医疗发展层次,让群众不医院专家的优质医疗服务。同时,医院专家定期坐诊、手术、授课等形式,有效拉升区域总体医疗水平,提升居民幸福感。
医疗资源城乡有差距,即医院牵头,与全区25家基层卫生院及所辖的个村级卫生室建立起两大“医共体”,将优质医疗资源的触角延伸到百姓家门口。“以医院看病,坐车时间很长,也怕治病贵,现在*策好了,在村里的卫生室就能看病。”泊子村居民李明维笑着说道。
年,泊子村规划建设了中心卫生室,房屋面积由80平方米扩增到平方米,增设值班室和健康小屋,就诊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现在我们区卫生院的医生、护士都配备家庭医生随访箱、全科诊疗仪等先进仪器设备,可以常年下沉到中心卫生室坐诊服务,村民不用出村就能享受到上级优质医疗资源。”张瑞献是田横岛省级旅游度假区泊子村中心卫生室的乡村医生,年从卫校毕业后成为一名乡村医生,他见证了即墨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村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随着多项医疗惠民措施的实施,在即墨,大病不出城、常见病不出镇、小病不出村,正逐渐成为现实;基层百姓看病远、看病难、看病贵,正逐步得以缓解,医疗服务质量不断提升。
困难群体兜底保障
“多亏了这么好的*策,在最困难的时候让我们把日子过下去。”龙泉街道潘家泊村低保户潘云宗今年71岁,患有高血压、冠心病,需常年打针、吃药,妻子韩秀香67岁,精神二级残疾,儿子已经去世,只剩下老两口互相扶持生活。
融入青岛,即墨的社会救助兜底保障与青岛市实现并轨。即墨城市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元调整为元;农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年元调整为元;农村独生子女死亡后未再生育,且未收养家庭生活补助标准由元/户/月调整为元/户/月等。
在没享受低保之前,潘云宗一家连基本的生活都不能维持,疾病和残疾让家庭不堪重负。年,*和*府了解情况后,为他和老伴办理了低保。如今,俩人每月能领到.8元低保金,且生病住院几乎全额报销。
“年,我心脏病发作住院花费二十多万元,医保报销完后,还对自负部分给予了救助,增加了我们生活的信心。”潘云宗说,虽然命运坎坷,但有*和*府的帮助,他们现在的日子过得井井有条。
近年来,即墨区老年人社会福利逐步实现了从城市到农村,从东部沿海镇街到西部边缘镇街的全方位覆盖,基本满足了全区老年人多层次、多方位的养老服务需求。
据即墨区民*局社会福利科科长江艳艳介绍,年为提高老年人津贴保障,即墨建立了困难老年人高龄津贴制度,为本区户籍60~79岁低保老人每人每月发放80元高龄津贴,为80~89岁低保老人每人每月发放元高龄津贴,为90~99岁低保老人每人每月发放元高龄津贴。年,即墨建立全区高龄津贴制度,为80~89岁老人每人每年发放元高龄津贴,为90~99岁老人每人每年发放0元高龄津贴,并进一步提高困难老年人保障水平。
另外,即墨将提高困难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补贴标准列入年即墨区区*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将全区户籍60岁以上困难老年人纳入*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范围。对半失能老年人,每月服务时间不少于45小时,对失能老年人,每月服务时间不少于60小时,按照城镇每小时20元,农村每小时15元的标准给予补助。年10月1日正式实施。
建设助老大食堂是青岛市*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即墨宝龙社区和灵山镇2处助老大食堂于年12月份建成并投入使用,助老大食堂作为社区公益性服务项目,以非营利、满足居民就餐需求为目的,以社区老年人为主要服务对象,以方便、卫生、价廉为主要特征,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就餐服务。
学校里“看”见北极光
今年9月26日,全国首场四地5G+MR全息物理名师公开课开讲。萃英中学教室里,一款叫“JIMO(即墨)”的MR眼镜中悬浮起虚拟的天蓝色地球以及围绕在北极的极光……原本晦涩难懂的抽象概念,在MR眼镜的帮助下,学生有了更直观的三维立体体验。
科技走入课堂,是即墨教育承载力和竞争力不断提升的缩影。年以来,即墨共有74项区级重点项目涉及教育体育工作。~年,即墨高考本科达线率保持在85%以上;新建及改扩建57处中小学和幼儿园,彻底解决了“大班额”,有效缓解“入园难”。目前,全区所有学校均建设了同步课堂教室;基本实现校校有食堂、操场塑胶化……
为突破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全区普惠性民办园由两所增加到所,认定园数和在园幼儿数均居青岛各区市之首,普惠园在园幼儿比例达到81%。即墨突破“四点半现象”,全面推行小学生课后校内托管,解决家长接送难、监管“空当期”问题。在落实好国家资助*策基础上,积极争取寒窗基金、爱基金、卓峰基金等支持,拓宽家庭困难学生资助和品学兼优学生奖励渠道,累计资助学生6万人次。
安全运行辆校车,解决2万余名农村学生上放学交通问题。投资万元建设50处笼式足球场,维修健身器材余件,夜间开放21处学校操场,新增社会体育指导员余名,全力打造市民15分钟健身圈。
网络办理群众咨询投诉7.6万件,电话家访7万人次,将25个教育事项纳入“一次办好”清单,让群众少跑腿。开通“即墨教育”抖音号,通过短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