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简介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编制后三峡文物保护总体规划wbpwu3hr [复制链接]

1#
甲氧沙林片

中国编制后三峡文物保护总体规划


新华武汉11月27日电(廖君 皮曙初 冯国栋)伴随着中国最大的水利杻纽工程完成175米正常蓄水位,与之相应的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涉及考古单位最多的文物保护工程 三峡文物保护工程,也将抢救性发掘转向保护、利用,全面步入后三峡文物保护时期。从26日闭幕的中国考古学会第十三次年会上了解到,这项已经投资逾19亿元人民币、发掘出文物24万余件的文物保护工程,规划的考古发掘任务已经基本结束,并通过验收。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透露,目前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已经委托湖北、重庆两省市文物部门组织有关单位,编制后三峡文物保护总体规划,其中包括地面文物的维修开放、消落区地下文物抢救保护以及出土文物的修复、展示、收藏和研究等各项内容。他说,后三峡时代文物保护将以文物保护成果惠及民众为重点。三峡工程是中国迄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自1993年开工建设,至今年10月26日达到175米最高蓄水水位,已经在长江中游形成了一座长约600公里、最宽处2000米、面积达10000平方公里的峡谷型水库。这个被称为 高峡平湖 的巨型水库淹没区涉及重庆、湖北22个市(县),共有1087处文物点列入库区文物保护规划,其中地下文物点共计723处。作为中国最大规模文物保护工程,全国逾110家文物考古和保护机构、超过5万人次参与了三峡库区文物考古及研究,总投资19亿元人民币。截至目前,文物部门已全面完成规划确定的考古发掘任务,出土各类文物标本24.8万件,其中珍贵文物6万余件,如乌杨阙、鸟形尊、三羊尊、虎钮錞于、粉青凤耳瓶、蟠螭纹提梁壶、太阳人石刻等都是代表性的文物。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张忠培介绍说,目前,三峡地区文物基本清晰展现,新石器时代、夏商周、秦汉、唐宋等各时期都有重要文物出土。中国目前发现的最古老人类化石地点巫山龙骨坡遗址,疑为巴国王陵的涪陵小田溪墓群等,这些珍贵遗址引起了海内外的关注。巴东旧县坪遗址的发掘,还首次全面清晰展示了宋代县城布局,是中国城镇考古学研究的新突破。 三峡考古建立了三峡地区的新时期文化序列和旧时期文化序列,掌握了秦汉时期和巴人的相关信息,丰富了长江三峡作为长江文明最华彩乐章的内涵,印证了长江是除*河外的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荣誉馆长、三峡重庆库区文物保护领导小组组长王川平说。三峡蓄水至175米后,被称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的白鹤梁题刻已在江水下30多米处,但人们可以通过中国工程院院士葛修润提出的 无压容器 水下博物馆观看这一1200多年史迹的真容。重新开馆半年多以来,这个博物馆已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5万人次。与白鹤梁并列三峡文物保护四大 国宝 的张飞庙、石宝寨、屈原祠,如今也已搬迁建成并对海内外游客开放。重庆忠县花灯坟墓地出土的中国现存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汉阙 乌杨阙,如今 搬家 到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大厅。童明康说,这些文物保护点的陆续开放,以及大量古建筑、古民居的集中展示,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促进了三峡库区文化产业和旅游经济的发展,也为三峡库区移民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童明康表示,三峡文物保护工程是一项具有开创性的文物保护工程,它开创了大型文物保护工程规划先行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已被应用于南水北调等大型工程的文物保护工作中。25日至26日,中国考古学会在武汉召开第十三次年会上,来自中国各地的文物、考古专家围绕 三峡地区考古与发现研究 进行专题研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徐光翼说,今后防汛期内库区的水位会在145米到175米之间涨落,形成一个30米的水位回落区。当水位回落时,埋藏在水下的许多文物露出地面,容易遭到盗挖,因此消落区地下文物抢救保护是后三峡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王川平表示,后三峡时期的文物保护将更加注重保护成果的惠民利民,包括对已出土文物的修复、展示、收藏和研究,和地面文物的维修和开放,以及对整个三峡文物的研究、出版和宣传,让更多人了解三峡历史文明。童明康称,国家文物局将继续支持和鼓励各考古单位和相关学者充分利用三峡考古资料,开展三峡地区的考古学和历史文化研究工作,带动学科发展,也让考古工作成果能被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分享。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