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简介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齐威王召即墨大夫,真如传说中那般英明神 [复制链接]

1#

齐威王召即墨大夫,真如传说中那般“英明神武”?还真未必!

乔志峰

在中国历史上,至少是在史书中,齐威王颇有贤名。

乍一听到齐威王的名字,或许有朋友一时想不起来他是谁。尽管贵为王侯,当时属于一手遮天、呼风唤雨的大人物,但在历史的长河中,王侯将相又算得了什么呢。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不过,如果说到齐威王手下的一些臣子,比如邹忌、田忌、孙膑等等,想必大伙儿都不陌生。“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中学课文、“田忌赛马”的故事、孙膑和庞涓的恩恩怨怨你死我活,都脍炙人口。而这些历史典故中的一个大BOSS,就是齐威王。手下能人如此众多,齐威王又岂是省油的灯。实际上,齐威王自己也并非籍籍无名,成语“一鸣惊人”说的就是他。

齐威王以善于纳谏用能、励精图治而名著史册,作为“帝王书”的《资治通鉴》中,理所当然要有其一席之地。记载比较详细的,便是“齐威王召即墨大夫”的事迹。为了方便读者阅读,直接上白话文版:

齐威王召见即墨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即墨任官,每天都有指责你的话传来。然而我派人去即墨察看,却是田土开辟整治,百姓丰足,官府无事,东方因而十分安定。于是我知道这是你不巴结我的左右内臣谋求内援的缘故。”便封赐即墨大夫享用一万户的俸禄。齐威王又召见阿地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阿地镇守,每天都有称赞你的好话传来。但我派人前去察看阿地,只见田地荒芜,百姓贫困饥饿。当初赵国攻打鄄地,你不救;卫国夺取薛陵,你不知道;于是我知道你用重金来买通我的左右近臣以求替你说好话!”当天,齐威王下令烹死阿地大夫及替他说好话的左右近臣。于是臣僚们毛骨耸然,不敢再弄虚假,都尽力做实事,齐国因此大治,成为天下最强盛的国家。

很显然,司马光记述这样一个事例,是想让看《资治通鉴》的帝王以及皇子皇孙们学习齐威王的诸多优秀品质:明察秋毫,不偏听偏信;善于甄别信息,讲究工作方式方法……从表面上看,确实是这样。可实际上却并非如此,至少并非完全如此。我们不妨对齐威王提几个问题:

1,阿地大夫工作能力奇差,事情干得一团糟,人品又相当不堪,何以竟被委以重任?当初是怎么选拔的?是负责选拔的人失职失责,还是干部选拔标准和体制出了问题,抑或另有其他原因?即墨大夫这样的贤能官员,是齐威王任用的;而阿地大夫这种不称职的庸官、贪官,也是齐威王任用的。可以毫不客气地说,阿地大夫能够走上重要领导岗位甚至成为举足轻重的封疆大吏,齐威王是有责任的,并且要负主要领导责任。后来发现问题、纠正错误当然是好的,但这并不能为之前的失职失察推卸责任。

2,齐威王明白身边近臣的话不能全信,知道他们会为了收受贿赂而欺瞒自己,还算比较清醒。可不知他想过没有,他派去微服私访、查看官员政绩和作风的钦差大臣,真的就完全可靠吗?从理论上来说,他们同样有收受贿赂、出卖良心欺瞒领导的可能。通观历史,历朝历代的钦差大臣们出问题的概率还是非常高的,有时候他们本身就是问题和矛盾的制造者。君主完全听信内臣,是昏聩;完全听信派出去的钦差大臣,恐怕也暗存被蒙蔽的风险。没被骗,是运气好,是侥幸;被骗了,也毫不意外。

人们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普通人尚且如此,遑论帝王,他们如果只会高高在上听汇报、颐指气使发指示,而无法做到深入群众走群众路线、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脑子去判断去思考,就很难得到准确真实的第一手信息,当然就无法做出正确合理的决策。

更何况,耳听为虚,眼见也不一定为实,也可能是虚的、假的。古代信息传递渠道单一,下级官员串通一气演戏蒙蔽上级的难度并不大。很多问题和现象,上上下下都心知肚明,只有高高在上的那个人被蒙在鼓里。

其实,何止是古代呢,时至今日,类似的弄虚作假现象也并未绝迹,仍时有发生。记得年的时候,某领导表示自己没想到“农民那么敢发表意见”。原来,当年1月30日,他前往河北承德滦平县视察。那一天,当地农民反映了不少问题,包括征地补偿价格低、大棚里的黄瓜卖不上价、养殖户的周转资金不足等。当时我曾撰小文发表感慨,征地补偿价格低、大棚里的黄瓜卖不上价、养殖户的周转资金不足……这些问题都再普通不过,绝无一个所谓的“敏感问题”,对农村略有了解的人都能提出一大堆类似的意见来。然而,就是这些再普通不过的意见,却已经让领导感叹“没想到农民那么敢发表意见”了。由此可见,领导想听点真话和意见是多么的难啊。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财经委副主任委员牟新生曾经说,有领导下去视察,当地都预先进行了周密部署,安排得非常具体,领导人成为了一个“机器”,这是很可悲的。有的领导去视察,周围几十个人前呼后拥,大部分都是民警和基层干部化装的,是假的。这都是真实的事情。有的领导知道这个规则,所以经常搞突然袭击,但总是有限的。由此我猜测,也许上边提到的那位领导去河北视察遇上的是真农民,而非干部化装的冒牌货,因此才听到了一些真话,产生了“农民那么敢发表意见”的感慨吧?

据媒体报道,曾几何时,指定一些“会说话”的“接待专业户”是基层接待惯例,事先给他定好“标准答案”以回答上级领导的提问,应对媒体的采访。有些还以此掩蔽自己平时工作不足。比较典型的一个例子是,受洪灾影响的安徽李郢村的郑继超被网友形容为“最幸福的灾民”。从年11月中旬至年1月中旬,他在自己的新建房先后接受了从村到部级领导的7次探望,每次都基本按照标准答案“圆满作答”,成了“接受慰问专业户”。

张维庆委员关于“官员说真话越来越难”的言论曾得到广泛共鸣,但窃以为底层民众尤其是农民说真话更是越来越难。官员说真话难,是不愿说或不敢说;农民说真话难,主要问题在于缺乏通畅的表达渠道。领导下基层见到的如果都是经过训练的“演员”,听到的都是“标准答案”,真正的群众呼声又怎能不被地方官员人为隔离起来呢?“村骗乡,乡骗县,一直骗到XXX”的顺口溜在民间流传已经不是一年两年,想必有些领导也听说过甚至亲身感受过吧。

齐威王及其时代有局限性,很正常。而现在不管是社会环境还是政治文明都今非昔比,那些为民做主、不愿被下属或地方官员蒙蔽的各级领导,是否该多来些微服私访,不带随从亲自到田间地头、街边茶肆去体察体察民生疾苦呢?另外,现在科技发达了,还有一个体察民情的绝佳地方,那就是互联网。领导们闲来上上网、刷刷微博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