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简介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苏富比功甫帖报告包含了哪些观点 [复制链接]

1#

苏富比《功甫帖》报告包含了哪些观点


印 鉴 通过实物对比和高清照片放大后对比,可见墨迹本上所钤鉴藏印不存在上博 三位先生所指认的钤印印色相同之说。 ■墨迹本从上至下右侧第一方半印及左侧第一方半印印色略浅,明显与其他七方藏印印色不同,为该作品上年份最早的两方藏印。 ■墨迹本右侧第二方 世家 半印及左侧从上至下第四方 义 字形半印印色明显与其他藏印又不同。 ■除去四方骑缝半印之外,墨迹本上其他五方鉴藏印的印色也不尽相同:应为 安仪周家珍藏 印最红(近朱砂), 江德量鉴藏印 其次, 宝苏室 印再其次, 张镠 印偏*(偏朱磦), 许氏汉卿珍藏 印最*(近朱磦)(许汉卿印可以不论,研究员先生并未指认为伪印)。 ■墨迹本右侧第三方 安仪周家珍藏 印可参见上海博物馆编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以下简称《印鉴》)330页第19号印,经完全重叠对比、左右移位对比、上下移位对比后(图三),可知墨迹本钤印与《印鉴》所载印印文结构部位严丝合缝,同时墨迹本钤印印色古朴自然,印文神形兼备,与《印鉴》所载应为同一印。 ■迹本底侧自左至右第二方 宝苏室 印与《印鉴》782页第10号印应为同一方印。 ■《墨迹本》上 江德量鉴藏印 虽不见《印鉴》,然我们亦可找到欧阳修《灼艾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上所钤此方印,可做对比,应为同一印。 ■迹本上 张镠 印虽不见《印鉴》,有关张镠书画收藏的史料记载不甚详尽,然从诸多宋元传世作品上,可以找到此方 张镠 鉴藏印的踪迹。 ■墨迹本上 世家 半印右侧与作品边沿的距离。这明显是作品覆褙纸出座与作品本笺形成的距离,这是书画装裱尤其是古书画装裱中经常会出现的现象,不存在任何问题。 翁方纲题跋 ■从这三则题跋的书法风格和书写水准来看,无疑是一致的,他们出自同一个作者的手笔书法是再明显不过的。 ■墨迹本上翁氏题跋与题诗与《复初斋文集》中记载个别有出入的问题,诚如业界专家李先生考证指出的,我们可以认为《复初斋文集、诗集》很有可能是根据翁氏家存的底稿的。应属于同一底稿再次使用时形成的细微差异,在此并不能作为否定墨迹本翁方纲跋文的证据。《复初斋文集》底稿中的文字是底稿墨迹,墨迹本上是题跋墨迹,二者之间不存在必然的排他性。最终能说明翁氏题跋真伪的,应该还是对翁氏在墨迹本上题跋书迹本身的认定。 ■翁方纲题跋纸上项元汴鉴藏印 子京 、 项叔子 与 携李项氏士家宝玩 三方印可参见《印鉴》。通过使用同尺寸拷贝纸印鉴(源自《印鉴》)与在墨迹本上项氏三方钤印进行完全重叠对比、上下移位对比、左右移位对比,并无发现差异。 ■翁方纲题跋纸上的 江秋史 印、 德、量 印可参见《印鉴》328页第5、6号印; 翁方纲 印、 宝苏室 印可参见《印鉴》782页第9、10号印。作品上钤印与《印鉴》所载印对比,均无差异,各自应为相同之印。 针对指认此墨迹本是 双钩廓填 的伪本的反驳 钟银兰、凌利中在文章中指认此墨迹本是 双钩廓填 的伪本,其实通过墨迹本上另纸同裱的翁方纲 油笺双钩 本《功甫帖》,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双钩与书写的根本区别所在。此双钩本虽然较好地再现了苏轼书法的外形,但还是无法表现自然书写时那些笔锋的转折、墨色的变化以及牵丝的流畅。例如 轼 字之 工 部,墨迹本转折棱角分明,而双钩本过于平滑; 谨 字之 言 部,墨迹本之提钩墨色变化自然,而双钩本墨色板滞; 别 字之竖钩,墨迹本牵丝坚挺顺畅,且竖划笔锋顿挫有致,而双钩本则牵丝做作,且竖划毫无韵致。书法高手如翁方纲以墨迹本为底本完成的双钩本,尚且不能表达自然书写之本色。我们不禁疑惑,研究员文章中的做伪者以黑白拓本为底本,怎么可能书写出比翁氏双钩本更自然的笔锋转折、墨色变化与牵丝效果来的? 张葱玉先生亲眼见过苏轼《功甫帖》墨迹本 《张葱玉日记 诗稿》对《功甫帖》的记述,张葱玉先生不会凭借并不精致的影印本而作赞叹。在《日记》记载,未在《木雁斋书画鉴藏笔记》中著录的情况不少见。 徐邦达先生亲自过目鉴定苏轼《功甫帖》墨迹本 《古书画过眼录》称为 过眼录 ,以徐邦达先生治学之谨严,著作中所记所录的古书画作品应该都是经过徐先生亲自鉴定过的。其次,依据徐邦达先生在《故宫博物院》院刊书画鉴定百例 苏轼《宣德郎刘锡勅草》一页 的署名文章中的记载。 否认 双钩廓填 伪作 否认钟、凌两位先生有关上博馆藏苏轼《刘锡勅帖》伪本是根据《诒晋斋摹古帖》 双钩廓填 而成的伪作,时间在嘉庆十年(1805)至同治十年(1871)之间这一观点。 本报 乐梦融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