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简介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山一水一大夫青岛文化之源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能治好的吗 http://pf.39.net/bdfyy/bdfzd/180411/6159813.html

青岛秋宝斋指墨画博物馆牟宝山

《即墨大夫》韩国栋(指墨画作品)

[摘要]青岛文化根源是一山一水一大夫。“一山”是指青岛的崂山,崂山被誉为“海上第一名山”,是中国的海岸线最高峰,也是中国的道教名山、佛教名山、儒学名山。“一水”是指青岛的母亲河——大沽河。“一大夫”是指春秋时期的即墨大夫。即墨历史上曾有3位即墨大夫。始建于元代的即墨九贤祠,将即墨大夫列在首位。隽秀的崂山,辽阔的大沽河,古老而又神秘的即墨文化,滋养哺育了一代代青岛儿女,孕育了足以光耀史册的灿烂文明,探知到远古人类的智慧之光以及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关键词]青岛文化根源;崂山;大沽河;即墨大夫

在一次与韩国栋先生、辛守东先生的雅聚中,第一次听到国栋先生提出了“青岛文化根源为一山一水一大夫”的说法,顿觉心头一亮:这个提法太好了!大家都在追问韩先生哪一山、哪一水、哪一位大夫,韩先生娓娓道来:“一山”是指青岛的崂山,“一水”是指我们的母亲河大沽河,“一大夫”是指春秋时期的即墨大夫。

崂山

一、崂山

崂山被誉为“海上第一名山”,海拔有米,是中国海岸线的最高峰,也是中国的道教名山、佛教名山、儒学名山。

商周时期,崂山称为“牢山”,因三面环海,成为东夷人饲养牛羊的天然牧场和狩猎场。齐国统一山东半岛以后,崂山变成齐国关押东夷部落夷人的监狱,名为“大牢”、“小牢”。秦始皇东巡改为“劳山”。史书记载,始皇东巡修建琅琊台,徒黔首3万户,可能就是在“大牢”、“小牢”里劳动改造的夷人。汉代编纂《尚书》的大儒伏胜,其后人伏湛封于不其,传8代。不其位于今天的城阳南部,属崂山余脉。东汉经学大师郑玄在崂山创建了康成书院。据史书《三齐记》记载,郑玄在这里授徒讲学,从学者有万人之众,影响很大。此后,崂山的书院历代都有兴建,如青峪书院、石屋书院、下书院、劳山书院和华阳书院等等。至今,崂山还有一个村庄名叫“书院村”。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顾炎武在看了崂山的康成书院之后写道:“荒山书院有人耕,不记山名与县名。为问黄巾满天下,可能容得郑康成?”郑玄首开办书院讲学育人之先河,为古代青岛地区儒学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崂山

说起佛教,更不得不说一说崂山。比玄奘取经还早近百年的东晋和尚法显,当年去印度取经,回来时走的是海路,其上岸地点就在崂山南麓海边。法显和尚在崂山登陆,对崂山周边地区佛教的传播和发展起到历史性的作用。他创建了石佛寺,就是现在崂山的潮海院。崂山的法海寺,多年的佛教古刹,寺院中有两株多年的银杏树。明代的铁面御史黄宗昌在崂山的东部建设华严庵,后为华严寺。弘一法师也多次到湛山寺弘扬佛法,讲经说律。

崂山还是道教名山。道家讲究道法自然,与世无争,崂山的自然气候和丰富的物产是道士们修炼最合时宜的风水宝地。中国最早的方士安期生,唐朝的李哲玄,宋朝的国师刘若拙,全真教的王重阳、丘处机、张三丰,都在崂山修过道。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写的《崂山道士》、《绛雪》、《香玉》等传奇故事,至今为人津津乐道。崂山道教建设了九宫八观七十二庵。

如今,崂山已经是“儒释道”三教和谐相融、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

大沽河

二、大沽河

人们常常把很多河流称为“母亲河”,比如中国的母亲河是长江和黄河。母亲河往往流经千年而不竭,世世代代哺育着两岸的人民,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摇篮。古代先民们择水而居,灌溉农田,养殖捕捞,舟车运输方便。沿着这些母亲河,形成了一个个繁华都市。如果把这些河流比作中华的图腾“龙”,那这些都市就是巨龙嘴里含着的明珠。比如:临沂、临清、临淄、临汾、临潼、临沭等等都是因临水而得名并繁荣起来的城市。长江的明珠是上海,香江的明珠是香港。美丽的青岛就是大沽河胶州湾孕育的明珠。青岛的背后是几千年的大沽河流域文明。沿大沽河两岸,现在已经考古发现了平度市的即墨故城遗址(“節墨玺”的考古发现,证明先秦时期称“節墨城”)、即墨区移风镇的堂邑古城遗址、兰村镇的古夷国遗址、胶州市的黔陬古城遗址、城阳区不其古城遗址等等。大沽河流域在商、周时期是莱夷民族各部落聚集的中心区域,是古莱国农耕文明与古夷国渔猎文明交汇区域。它北依莱国,南面夷国,西通齐鲁,东聚诸多方国;南通胶州湾,可达吴越。胶莱河北通渤海,可及燕赵。它陆路西至齐鲁诸邑,是多国与部落聚集交汇的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交流中心。《战国策》载:“即墨之饶,联袂挥汗,与临淄并夸殷胜。”大沽河流域发达的商业,吸引了被称之为“财神爷”的吴国大夫范蠡。范蠡功成身退后,与西施漂泊江湖,乘舟北上由胶州湾人大沽河,沿大沽河上行舟船可达两千年前的“節墨古城”。现在的平度市还有很多关于范蠡与西施的故事传说和相关地名。沧海桑田,唐宋期间即墨故城的护城河小沽河泥沙淤堵,城市迁移失去了水利码头的商贸中心区位,胶州逐渐走近了海上贸易历史舞台。唐朝开始建设胶州板桥镇,大兴海运。宋代设立市舶司,是当时中国北方最大的外贸港口。板桥镇三里河逐渐泥沙淤堵,加上元朝近百年的封锁海运,港口萧条败落。及至明朝,即墨的金家口港取而代之,成为山东的第一大港,涌现出了很多巨商大贾,比如说李氏庄园的李秉和、栲栳村沉船救国的杨家船队。及至近代,青岛港渐渐兴起。改革开放以来,凭借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政策红利,青岛迎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现在的即墨和胶州都已经融入了大青岛。

青岛港

从即墨故城到板桥镇,从板桥镇到金口港,从金口港再到现在的青岛,不仅有着上千年的商业历史传承,还延续着管仲、范蠡、子贡等被后世奉为“财神”的商业文化基因。

三、即墨大夫

即墨历史上曾有3位即墨大夫。始建于元代的即墨九贤祠,将即墨大夫列在首位。

最早一位即墨大夫是齐威王时人,他刚正不阿,勤政务实。齐威王以他为表率,整顿吏治,惩治腐败,齐国因此国威大振。即墨大夫与“一鸣惊人”的齐威王因此名彰天下,昭著史册。

第二位即墨大夫是齐湣王时人。当时,燕将乐毅连下齐国72城,齐国危在旦夕。面对家国危亡,即墨大夫奋起抵抗,用自己的牺牲鼓舞了人民士气,为齐人复国赢得战略支撑。

第三位即墨大夫是齐王建时人。面对秦军大兵压境,即墨大夫高屋建瓴地为齐王建指明应对策略。无奈齐王建不听而坚持朝秦,最终导致齐国灭亡。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马山即墨大夫像

这3位即墨大夫的事迹均见于《史记》、《资治通鉴》和《即墨县志》等正史方志以及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文之中。虽然这3位即墨大夫所处时代不同而命运不同,传说故事各异,千百年来却一直激励并影响着后来的即墨人乃至中国人民,并代代相传,逐渐丰富。他们最终被作为一个“清正贤能、舍身为国、风骨高洁、不屈不挠”的英雄群体,在民间文学中定格。即墨大夫刚正不阿、务实勤政的工作作风,坚韧朴实、勇于牺牲、舍生取义的情操,远见卓识、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启迪了更多的后人。这3位即墨大夫虽佚失其名,高风亮节却堪称后世楷模,是即墨人的精神图腾。

由即墨大夫引发的关于即墨文化的探讨,也为历代即墨人所津津乐道。

古邑即墨的地名已经沿用了两千多年,由春秋时期出土的古钱币“節墨之法化”和出土的陶印“節墨玺”可知即墨原写作“節墨”,即墨大夫应该书写为“節墨大夫”。“節墨”2字,“墨”为黑土,是用来书写记录的工具。这“節”字说来可就大有文章了。我们从古文字的演变中,可以知道“節”字的来历。節”,大家可以看到一个人跪在地上,面对的是一个做饭的炊具,头顶上是竹子。什么意思呢?就是一个人正在用炉火烘烤竹子,而不是把竹子放在炉子里面烧。烘烤竹子来制作一种特殊用具,这个完整的过程在古文字中就用“節”字来表达。这个字在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

青铜觚

汉《潜夫论》载“禹师墨如”。禹子启立夏,封墨台氏于觚竹。觚竹者,竹觚也。觚、尊、爵、鼎等均为祭祀之礼器。古人祭祀祈福,必有占卜占筮。选一株壮竹,取一節竹筒,表面削为八角形,做成一个外方内圆的容器即为竹觚。青铜器没有出现以前,竹觚是祭祀时盛酒的礼器。有成语“握管操觚”、“破觚为圆”为示之。在《论语·雍也篇》中记载了孔子对“觚”的一段话。“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孔子说:“觚不像个觚了,这也算是觚吗?这也算是觚吗?”孔子为什么要生气地说这句话?大概是因为觚由竹制变成青铜器之后,变成了盛酒的杯子,而失去占筮祈福的作用和意义了,这不符合礼制。盛典佳節,先民们设坛祭祀,一觚醪酒上敬天,下敬地,再祭祖先。最后登上祭台占筮祈福。火灼竹觚,爆竹声声,根据竹觚八面八象的裂痕起卦。最后将占筮的筮文,以墨记于竹節,以绳系之,成章成简,即为“節墨”。筮官制作的“節墨”用来约束部族,就成了“節约”;要求部族俭省,就是“節省”。“節”就是命令,所以封建社会一直放在衙堂上,用来发号施令。综上所述,“節墨”,商周占筮之官也。

節符简牍

《周礼·春官》曰:凡占筮“史占墨ト人占坼”,而周司掌符節。《秋官》曰:“掌达天下之六節:山国用虎節,土国用人節,泽国用龙節,皆以金为之;道路用旌節,门关用符節,都鄙用管節,皆以竹为之。”《左传》注曰“節,信也。”《尚书·康诰》注曰:“诸有符節之臣,若为官行文书而有符,今之印者也。”秦汉时设为符節令。

《咎地》记载:“節方又曰‘孤竹’,其旧地自海阳至于不其。”不其,位于现青岛市区的城阳。墨台氏简称“墨氏”,觚竹国演变为節方国,封国加姓氏,即为節墨氏。以姓氏封邑,定为地名“節墨邑”。墨如为禹师,非同一般,通晓天文地理、医卜巫筮。其后世族人掌握占筮方法、祭祀礼仪。从夏朝觚竹国到商朝節方国的墨台氏,到春秋節墨氏,再到战国时墨家的墨子,是有着兼爱、非攻、尚贤、明鬼等巫筮文化、墨家文化传承的世族。春秋末期,齐灭半岛诸方国,统一山东半岛,遂以節墨为大邑。考古发现春秋战国时的“節墨玺”,见证了这段历史。

墨子像

節墨从官职演变成为复姓,如“司马”、“东郭”以官为姓一样。复姓又演变成为两个姓氏:一为节姓,节姓代表人物有抗日民族英雄节振国;二为墨姓,墨姓代表人物如墨翟墨子。“節墨”又由官职、姓氏演变成地名。我们从文字的演变追溯“節墨”这个沿用了多年的地名,又一次探知到远古人类的智慧之光以及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所以说,青岛的文化之源可以高度浓缩为“一山一水一大夫”。隽秀的崂山、辽阔的大沽河、古老而又神秘的即墨文化滋养哺育了一代代青岛儿女,孕育了足以光耀史册的灿烂文明。

参考文献/p>

1.唐柳青:《推进博物馆宣传教育与服务功能的思考》,载《产业与科技论坛》年第18期。

2.单霁翔:《博物馆的社会责任与城市文化,载《中原文物》年第1期。

3.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编:《青岛市志·人物志》,五洲传播出版社,。

4.雷蒙·阿隆:《历史哲学》,载王造时译、田汝康和金重远选编《现代西方史学流派文选》,上海人民出版社,。

5.陆安:《青岛近代史》,青岛出版社,。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