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胶东半岛西部的平度,是一个历史底蕴深厚的县市。
根据《平度市志》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就在这里设有棠邑和即墨邑。而到了秦汉之际,当地又设置即墨、郁秩、卢乡、平度、下密等县(郁秩故城在今平度城,卢乡故城在今三堤乡城子村,平度故城在今新河、灰埠以北)。
文物是历史的直观体现。平度曾出土过很多可以佐证以上历史的文物,接下来要为大家介绍的,就是当地近代四次“挖出古钱”的事件。
以上事件集中发生在清末民初,由于相对密集,且出土的钱币数量多、年代久,故在当地曾引起轰动,上世纪三十年代修撰的《续平度县志》曾专门记载之。
就时间先后来说,第一起“挖出古钱”事件发生在清光绪末年,主人公是平度城郊尚家疃的一位村民,名叫尚进中。他可能受雇于东关一家药店,当时正在药店后院挖地,忽然从泥土中发现不少古钱。钱币的具体年代,县志没有提及,推测至少在元代之前。
第二起事件发生于民国初年,主人公来自平度城东的英兰埠村(县志种写作鹰岚埠),具体名字不详。但这次发现的古钱的年代,却有详细信息——以唐宋钱居多,地点是在该村附近的一条山涧里。
相对而言,前两起事件记载较为简略,而后两起就要更具体一些,并且地点都在现店子镇的辖区内
第三起事件发生于民国三年,当时姜韩庄(现店子镇姜汉庄村)的农民张凤采在村西开荒。忽然一镢头下去,刨出了一些金属,其形状如小刀。他找明白人一打听,才知道这是齐国时期的刀币,已经有将近两千年的历史了。
经过前后发掘,这里总共出土了数千枚齐国刀币,样式不尽相同,这显然是很珍贵的文物。但可惜当时的保护意识不强,加上国力衰弱,这些齐国刀币,最后都被外国人买走了。
(▲齐国刀币形状示意,图片来自东营市博物馆)
第四起事件发生在民国十九年,地点是昌里村(现店子镇昌里村)附近。
昌里,是一个很有历史底蕴的村落。在古代,崔氏是平度的望族之一,而昌里村就是平度崔氏的祖居地,“元昭武大将军汉军都元帅左都监军崔公神道碑”即立在此处。在近现代,这里还曾经设立过昌里乡(镇),上世纪九十年代才改为店子镇。
根据《续平度县志》的记载,民国十九年时,昌里村某大户人家派雇工到村庄东北方向的田地里取土,偶然挖出了一个“罐”。回去一看,里面装了许多的古钱,并且年代跨度很大,包括了秦代的半两钱、汉代的五铢钱以及唐代的开元通宝(唐高祖时期就开始铸造)、宋代的大观(宋徽宗年号)通宝等。
这些钱币,显然是历史上(推测是北宋或之后)有人专门收集到罐子里的。由于昌里村附近曾有古寺遗址,因此县志编撰者推测可能与之有关。但其中具体是何经过?则成为了一个谜题。
民国十九年(年)距今不算太久,昌里村的老人,或许有的也知道这段轶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