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中国爱心救助定点医院 https://m.39.net/pf/a_6169124.html牛年说牛
关于牛,对于我这样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来说,五、六岁就开始牵牛、放牛,把牛当马骑,几乎可以说是在牛背上长大的。但那时,我只认识黄牛和水牛,直到后来的一次云南旅游,在景区,让我又认识了一种供人骑在上面拍照的牦牛。
至于有关犀牛、驼牛、瘤牛等等什么的,我也只不过就是从电视上看到西方国家的斗牛,或从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赵忠祥主持的动物世界里了解了那么一点点。
不知道是上小学五年级,还是六年级,班主任杨老师就开始对我们讲一些关于牛的故事,告戒我们要勤奋学习,长大了要有那种甘做老黄牛,乐于奉献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这不,知道牛角挂书这个成语。就是杨老师给我们讲《三字经》中的“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尤苦学”时,让我们知道了隋朝李密,小时候放牛,把书包挂在牛角上,刻苦读汉书的故事。
还有《汉书》上李广镇雁门,每日杀牛飨士卒,尽得士卒之心。及战无不用命,每战必捷,边寨号为飞将军;时苗为县令,清洁自守,上任时牝牛驾车往,后牛生一犊,去任时命留下牛犊,曰此土所产者,当留之。吏民畜而爱之,称为时公犊。史赞:“辕门传号令,李将军椎飨士之牛。邑士起讴歌,时令尹留去官之犊”。
《左传》上也有一则“犒牛破袭”的故事,公元前年,郑国商人弦高路遇前来偷袭郑国的秦国军队,时间紧急,已来不及回国报信了,他冒着杀头的风险,勇敢机智地赶着12头牛,假托受郑国国君之命,前来犒劳秦军将士,同时派人回国告急。秦国将领误以为军机已泄漏,郑国早有准备,只得撤兵取消了偷袭计划。爱国商人弦高,用犒牛破解偷袭,留下千古佳话。
有关牛的历史故事,还有“田单火牛阵大破燕军”。公元前年,田单坚守即墨,抵御敌军攻城,他一边施反间计诈降麻痹燕军,一边将千头牛身披彩衣,牛角缚矛,牛尾缚火,乘夜色打开城门,火牛狂奔冲出城来,五百勇士随后掩杀,敌军大败,燕主帅死于阵中。以弱胜强的“火牛阵”战例,永垂军事史册!
而民间《牛郎织女》的传说更是家喻户晓。
牛郎是孤儿,与一头老牛相随。一天,仙女下凡到河里洗澡,老牛通人性,领牛郎到河边,偷了织女仙子的衣服,织女无衣不能上天,就留下来做了牛郎的妻子。婚后,生下一儿一女,男耕女织,生活幸福美满。王母娘娘得知大怒,将织女押回天庭,牛郎抱着儿女跳上牛背,追赶不舍。王母拔下金钗,在天空划了一条波涛滚滚的银河,阻挡去路,老牛奋身跳入水中,驮着牛郎渡河,无奈被惊涛骇浪卷回岸边。银河阻隔,夫妻遥望对泣,儿女哭喊妈妈,牛叫哞哞,响彻云霄,坚贞的爱情感天动地,无数喜鹊飞来,搭起鹊桥,让牛郎织女在天河上相会。王母娘娘无奈,允许他们每年七月初七在鹊桥上会面一次。人们在同情牛郎织女时,也会想起成全了他们爱情的那头老牛。
《西游记》里有个四海称混世的牛魔王,神通广大、法力无边、善使一根混铁棍,也有七十二变本领,是孙悟空的强劲对手。可贵的是牛魔王没有后台和主人,打仗从不用法宝,只靠自身的法力和蛮劲,在地仙中可算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绝世枭雄。
据说,牛,在地球上的出现,还得从远古时代说起。那时候,大地上寸草不生,光秃秃的,土地神上天请愿,玉帝下旨播撒草籽,点缀绿化大地。殿前神将牛王,自告奋勇地去请战,却粗心地将圣旨“三步撒一把草籽”,听作“一步撒三把草籽”。第二年,大地野草狂长,遮天盖地,农夫无法种庄稼,好事办成了坏事。土地神又上天状告,玉帝大怒,一脚将牛王踢下天庭,惩罚其帮农夫翻地耕作,子子孙孙只许吃草。牛王从天上跌到地下,嘴啃泥摔断了一排上牙。从此,牛在人间年年当苦力,天天啃青草,直到现在,它的那排上牙还没有长出来呢。
当然,牛,在一些文人的眼里,也就成了抒怀写志的吟咏对象。
先从唐代说起吧!文学家柳宗元就写过一篇著名的《牛赋》:“若知牛乎?牛之为物,魁形巨首。垂耳抱角,毛革疏厚。牟然而鸣,黄钟满脰。抵触隆曦,日耕百亩。往来修直,植乃禾黍。自种自敛,服箱以走,输入官仓,己不适口。富穷饱饥,功用不有。陷泥蹶块,常在草野。人不惭愧,利满天下。皮角见用,肩尻莫保。或穿缄滕,或实俎豆,由是观之,物无逾者。不如赢驴,服逐驽马。曲意随势,不择处所。不耕不驾,藿菽自与。腾踏康庄,出入轻举。喜则齐鼻,怒则奋踯。当道长鸣,闻者惊辟。善识门户,终身不惕。牛虽有功,于己何益?命有好丑,非若能力。慎勿怨尤,以受多福。”他以托物言志的方式,多方面地揭示了牛勤劳朴实、无私奉献的内在美德,并运用对比的手法,刻画飞扬跋扈之羸驴、驽马,对腐朽的封建官僚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宋朝诗人李纲也写有《病牛》小诗:“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赢病卧残阳”。
孔平仲的《禾熟》诗:“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老牛还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
清代袁枚《所见》诗:“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现代诗人臧克家的《老黄牛》:“块块荒田水和泥,深耕细作走东西。老牛亦解韶光贵,不等扬鞭自奋蹄”。
画家李可染在牛画上题道:“给予人者多,取与人者寡,其为牛乎!”
还有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名句更是脍炙人口。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老子,骑着一头青牛出函谷关西行,为后人留下不朽的哲学名著《道德经》。此经典著作的构思和定稿,都是在牛背上完成的,那头青牛在哲学史上留下了深深的蹄印足迹。
而我,对牛有所好感,得益于属牛的父亲,共和国的同龄人;得益于与牛一样性格的父亲,从小就教我们怎样与牛打交道,经常对我们讲述牛的故事。让我们明白了很多道理。
牛,生性憨厚。它的眼睛最美丽坦诚,好看的双眼皮,湿润的大眼珠,对人类没有一丝恶意。于是,就听父亲常说,在牛的眼睛里人很高大,故顺从。在狗的眼睛里人很矮小,故追咬。就像俗语说的“牛眼看人高,狗眼看人低”。
牛蹄分两半,马蹄只一趾。牛一步一个脚印,这是他用身体重量烙下的印章。牛不在意自己身后留下了什么,也绝不回头看自己蹄印的深浅,走过去就走过去了,自信每一步都是实在的,这就是牛的秉性。
牛的鼻腔光滑、湿润、娇嫩,是它身上唯一的软肋。古籍上有一则“王亥服牛”故事,说商代牛野性大,不听人使唤,是王亥用绳索穿牛鼻的办法,才驯服了牛,代替马拉车驮物,开创了役牛的历史先河。“牛鼻子”在旧时是对道士的蔑称,因道士头上梳的高发髻状若牛鼻。现代则指代问题的主要矛盾或影响全局的关键。
俗话“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寓意不配、可惜、糟塌,用花朵之鲜来衬托牛粪之臭。其实牛粪是干净的,不仅不臭,似乎还有着淡淡的草的清香,晒干的牛粪是牧区重要的生活燃料,食草的牛是极少数不制造秽物的动物。
成语“对牛弹琴”,比喻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那是白讲。可是有人发现,在乳牛场放音乐,会使牛奶产量大增。但音乐必须是优美舒缓的,激情喧闹的摇滚乐不受欢迎。可见牛还挺有音乐细胞的,“对牛弹琴”的词意是不是应该重新评估了。
当某人做对一件事,或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人们都会对他竖起一个或两个大拇指,称其“牛”;看人家只会下蛮力的,说成是“牛力”;习惯于用“九牛二虎之力”来形容力大无穷的;偶遇一彪形大汉,都会惊讶,“哇,你看那人“牛高马大”;遇到脾气稀奇古怪,有点犟的,会说“你看他这“牛脾气”又上来了;还有现在的人喜欢玩股票,喜欢把指趋势向上的股市叫“牛市”,把天天上涨的股票叫“牛股”。
正因如此,牛现在已经成为一个网络热词:牛!
作者简介
卢林洲,网名:福林绿洲,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随县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散文集《随南山语》。
《神农文艺》为随县作家协会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