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全媒体记者张文艳
姓氏的命运与家族故事相辅相成,在清朝以前的官场中,勾心斗角从来都不陌生,即墨郭姓的光环集中在郭琇身上,而他的人生大起大落,充满传奇色彩。
仍不例外,在引入主人公之前,我们先来回顾郭姓的由来。
打开历史,进入周朝。在上一期讲述周姓渊源的时候,我们曾提到,后稷的第十二世孙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其中老三季历的儿子出生时遇到祥瑞:一只鸟落在窗户上,嘴里叼着锦帛,上书警示之语,预示着此人不凡。很快这位婴儿被取名为姬昌,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季历其实不只姬昌一个儿子,还有老二虢仲和老三虢叔,他们都是周文王的卿士,周武王伐纣灭商朝后,封两个叔叔为虢国国君。因“虢”、“郭”音同,又称“郭公”。其后代就以郭为姓,虢叔为郭姓的受姓始祖。
“现在郭氏在全国排名是18位,人口是多万”,在《即墨百家姓》之《即墨郭氏》(即墨电视台录制),郭氏后人郭君同说。那么,即墨郭家从何地而来?
根据郭氏第十九世孙郭显平先生给笔者提供的《郭氏族谱》记载,“吾家原籍青州府枣园人,明永乐二年有祖讳登高,携家迁墨,卜居西关支南隅。厥后,子姓繁衍聚族于斯邑,人遂呼其地为郭家巷”。
写这段序的是郭氏八世孙郭琇。这个名字在郭家大名鼎鼎,在即墨同样如雷贯耳。“《即墨郭氏族谱》由八世祖郭琇所创,族谱辈分命名中所列‘宗中作正士,文成方显德’中的‘正文德’既是郭琇对后人的期望,也是郭氏家风的真实写照和家族的气质符号”,郭显平称,“据不完全考证,目前即墨郭氏家族主要分布在以下村落:即墨开发区辛戈庄村,即墨刁家疃、窑头、磨市等‘河南’,即墨司家疃,城阳区栾家沟岔村,即墨龙泉镇何家庄村,城阳区白埠庄村”。
郭琇书法
虽然郭琇是族谱的创立者,但他的家族经历其实较为特殊,其中极有可能隐藏着一段不愿为他人所知的过往。这一切,都得从潍坊郭氏讲起。“潍坊的郭氏是当地的大家族,当时郭琇的六祖父,前明户部尚书郭尚友与时任潍县知县周亮工联合抗击清军攻打潍县城,清军数次攻打三月余无果,后来满清定鼎北京后,潍县自然就解决了,郭尚友婉拒了清政府的为官邀请,因为潍县郭氏在抗击清军攻打潍县时的积极有效支持,担心清朝的迫害,郭氏家族的一些人就开始逃亡外地、隐姓埋名。”郭显平在接受即墨电视台采访时说,可能郭琇的祖父或者父亲(父亲的可能性更大),到了即墨,落脚在郭家巷,而当时郭琇并没有出生。郭琇出生后,为了避兵乱,他们曾迁到宋村集,后又从宋村集迁到郭家巷,后来郭琇“过继给‘伯父’郭尔印(郭琇的亲生父亲叫郭景昌,和郭尔印并非同字辈),没有几天他爸爸就去世了,这很蹊跷。但是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跟君同沟通的结果,有可能是从潍县或文登过来以后,为了避免政治迫害,采取了‘过继’这种无缝接入方式融于了即墨郭家巷郭氏”。郭尔印是即墨“土著”,因而郭琇也名正言顺地成为即墨郭氏后人。只是,没想到这一行为差点引来杀身之祸,欲知详情,请看后文。
无论是采用什么方式,郭琇成功地进入了《即墨郭氏族谱》,并亲自修谱,将家族过去的政治痕迹轻轻抹去。在家谱中,郭琇字瑞甫,号华野,仕途满满。曾经连升五级,也曾瞬间被贬,这一切都源于他的三本:《参河臣疏》《纠大臣疏》《参近臣疏》。成也三疏,败也三疏,他成功地搬倒了权臣,也多次被权臣的余党所害,遭到贬官。正如《清史稿·郭琇列传》中最后所道官场之真谛:“得君如圣祖,犹不克善全,直道难行,不其然哉?”
仕途上,郭琇四十二岁为官,先后任吴江知县七年半,任御史三年,任湖广总督三年半,起起伏伏,几度险些丧命,幸得康熙皇帝的赏识;家庭中,郭琇同样几度起伏,有贤内助屈夫人,曾为丈夫鸣冤,携带呕心沥血所著的疏稿赴京城,堪称巾帼夫人,但她只生一女,后让丈夫过继了廷翼。屈夫人病逝后,郭琇的续弦王氏、田氏为他生得次子廷翥和三子廷翕。其中,廷翥是郭琇六十三岁所生,廷翕是其七十三岁所得。可以说,最后十几年中,郭琇在历经沧桑之后,终于在老来得子的喜悦中度过余生。郭琇被罢归十二年后在即墨去世,享年七十八岁,与屈夫人合葬于即墨东北辛戈庄村南茔。
即墨郭氏因为郭琇而发出耀眼的光芒,而郭琇的“居心恬淡,莅事精锐”也影响了后人,郭显平说,“史料中的即墨郭氏远祖的风骨和现实中父辈们的言传身教随着时间的延续和沉淀融为一体,成为一种流淌在家族血液中的积淀,成为一种家族的符号,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这个曾经显赫的家族中的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