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戴新阁
青岛人对路情有独钟,因为那是每个人所住过的地方,无论过去和现在总有一种记忆或温馨的感觉。《青岛故事》发表了不少写路文化的文章,大都写市南前海一带,有的路以前写过几遍、甚至十几遍,但因人们的角度,经历、感受不同,写出来的风格、内容也不尽相同,尽管是重复同一条路,但人们还是百看不厌。
写市北区(老台东、四方的)也挺多,但相比写李沧的却较少,这大概是地缘的关系。李沧位于青岛市区北部,因地域环境不同,历史以来一直有南北差异之说,但李沧的历史也不乏厚重,文化传统不乏悠久、生活气息也非常浓厚。如沧台路,这条名不见经传的老路,也许能折射出老沧口历史发展的影子。
沧台路是老沧口区最早开发的第一条道路,其前身是“下街”,下街的形成源于明朝驻扎的军队。明朝即墨设鳌山卫,万历年间,派出一支约有一百余人的军队驻扎在现今的营子村,主要是守护下街一带的海域,防止外来敌人侵袭。
军队进驻后,下街也逐渐兴旺起来,海边形成了一个自然渔港码头,附近人来人往,下海捕鱼,小商小贩,买卖交易的人流不断,到了清朝末期,这里就成了进出青岛停靠渔船的码头之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人开始修建胶济铁路,年,始建沧口火车站,车站临近沧口海港,当时,车站只有一间平房,一处小仓库,一座简易的站台。火车站正门朝西,前面就是下街。后来,为交通方便在此修建了沧台路。沧台路由北至南,穿过铁路桥洞,经铁路道口与四流路相连。
年,胶济铁路通车运营后,沧口火车站红火起来,过往商客汇聚、水陆货物在此装卸转运,买卖也逐渐兴盛繁荣,那时沧口成了进出青岛的必经之地。大量从附近流落过来的难民开始聚居于下街,形成了沧口以贫民为主的第一大自然院。当时的下街几乎是清一色的棚户区,房屋低矮,由于地势低,再加上靠近后海,所以这里又脏又潮,只要下雨阴天,必先受淹。下街也以脏乱出名,连小孩的儿歌里都唱:“下街脏,下街脏,洗脚水,下面汤,擦脚布子包干粮”。
以前,下街集聚的大都是穷人,有拾破烂、捡煤核、当搬运工、在工厂打工的,做小买卖的。住在这里的人家,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几乎都与胶州湾有割不断的联系。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下海捡海货,卖点钱为自己买书本笔墨,工人们利用业余时间下海捞海货挖蛤蜊,挣点钱贴补家用。
下街当年有名闻岛城的陈家烧锅子酒、李二家牛头肉、孙铁匠铺和王保三潍县爆仗。周边还建有磨房、纸房、机房、客栈、饭馆、货栈、鱼行、屠户等。那时,穷人、渔民、船员、商人云集。人们说下街是沧口的发祥地,老沧口地域有句俗语:“先有下街,后有沧口”。
20世纪30年代,日本第二次侵入青岛,在周边建起了“太阳胶皮株式会社”(今黄海集团)又陆续迁来了一大批在这里上班的工人,使下街进入了空前繁荣时期。此时,中共地下党沧口支部也在这一地区开展了一段时间工作,其中著名的工运领袖陈少敏曾在这里主持过沧口支部工作。
下街向东扩展,形成了一条和沧口火车站铁路线平行、更繁华的马路叫“沧口大马路”(现四流中路)过去又叫“上街”。大马路上相继建成起了华新、宝来、中渊、富士等纱厂和四方机厂沧口分厂,使沧口逐渐发展成为以纺织业为主的工业特色区。
沧口大马路上还分布着三盛楼饭店、祥云寿绸布店、华一茶庄、同义堂药店、书林堂刻字文具店、沧口锅贴铺等商业老字号,渐渐形成老沧口区繁华的商业中心。
下街作为老沧口的发祥地,自上世纪初,开始兴盛繁荣,后来曾一度成为带动青岛市工业产区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地带。随着青岛港口扩建发展,像沧口这样的自然港渐渐被淘汰了。渔港码头没有了,下街似乎又成了一个渔村,但这里的人流却没有断,因为周边的人(李村、崂山)包括即墨县周边的人乘火车也多从沧口站上下车,所以这里仍然有许多小商店和旅馆,为过往的旅客提供食宿。
下街以东是密集的住宅区,有橡胶二厂宿舍,国棉七厂宿舍、铁路宿舍等,周边人下海,大多数还都是从下街或国棉八厂入海下去,那时,人们挖的蛤蜊都是用篓子盛,价格六、七分钱一斤,下街的小码头还经常有渔船带来鱼、虾、蛤蜊之类的。
解放后,沧台路北端建起了青岛第二橡胶厂,一个大型国有企业,以生产黄海牌轮胎而闻名,为全国四大轮胎企业之一。二厂不仅创税利高,而且文体活动也颇为知名,如厂里的马拉松长跑队,上世纪90年代曾多次参加北京国际马拉松及全国有关比赛,并取得过优异的成绩。
第二橡胶厂的前身是30年代日本侵华时在青岛设立的太阳胶皮鞋场(年投产)、BS制胎场和布场(年投产)。年2月两场合并为青岛胶皮工业株式会社青岛胶皮工厂。年日本投降后,该厂先后由南京国民政府军政部、经济部、青岛敌伪产业处理局和齐鲁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接管,变为官僚资本企业。
年6月青岛解放后,由青岛市军管会生产部接管,收归国家所有,改为青岛橡胶厂。工厂随隶属关系变化和企业调整,先后易名为山东橡胶总厂、国营青岛第二橡胶总厂、国营第二橡胶厂、青岛第二橡胶厂(年至今)。年,该厂获国家质量管理奖,黄海牌汽车轮胎系列获得国家优质产品金奖。成为全国化工行业唯一在国家质量奖审定中,同时获得两枚金牌的企业。
年,青岛第二橡胶厂成为全国橡胶行业利税“十强”,被国家定为大型一企业。年7月,青岛市橡胶工业公司撤销,以青岛第二橡胶厂为核心组建青岛橡胶集团公司。集团辖有青岛第六橡胶厂、青岛乳胶厂、青岛同泰橡胶厂、青岛橡胶制品厂、青岛钢丝绳厂、青岛炭黑厂、青岛橡胶机械厂、青岛橡胶研究所、青岛橡胶供销公司、青岛橡胶机械公司等。年,成立青岛黄海橡胶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年,旗下的青岛黄海橡胶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
年,青岛市政府和中国化工集团公司重组青岛黄海橡胶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年1月,黄海橡胶离开沧口,搬迁到了城阳棘洪滩。
沧台路南端还有沧口工人俱乐部等,工人俱乐部于年5月1日成立,原名沧口纺织工人俱乐部。年改名为沧口区工人俱乐部,内有图书阅览室、讲座室、服务部、旱冰场等,年组建沧口地区职工业余艺术团,常年举办文艺学习班和摄影、书法、美术等展览等,为繁荣当地文艺生活发挥了作用。
改革开放后,沧台路及周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沧口火车站于年12月停止了客运业务,这座火车客运的老站,经过一百年多的运行,悄然地退出了历史舞台,在沧口站的不远处建起了青岛北站,其新颖的建筑结构和现代化的规模与历史悠久的青岛火车站比不相上下,是青岛站管内客运一等站,年01月10日正式开通运营,同时由南到北的青岛地铁3号线也正式开通,随着地铁的开通,南北的差距也在渐渐拉近。
那天,我从芝泉路乘地铁2号,换乘3号线,仅30多分钟就到达火车北站终点,走出站台,穿过沧海路约十几分钟就到了沧台路。
如今,沧台路已寻不到昔日繁华的影子了,这条曾车水马龙,人流不息的热闹之路,已被寂静所取代,以往的风尘、穿梭不息的车辆,已被新世纪的发展所代替,东南边巍然伫立的金水路高架桥东西延伸,高架路下行人稀少,沧台路越显得冷冷清清,似乎已成了一条被人遗忘的边缘之路。
昔日的工商业之地没有如人们想象的那样飞速发展,相反,在青岛宏伟而华丽的城市蓝图下,却衰退冷落了,路边破旧不堪的房屋,已被高楼大厦所替代,以往的脏、乱、差,嘈杂与喧哗也早已销声匿迹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青岛市的地标式建筑在也不断地更新换代,道路也在不断地拓宽变化,未来与美好永远在路上,但无论怎样变化,历史的印迹却不会褪掉消失。
老沧口人没忘记沧台路、下街的历史,偶尔你还能看到以沧台路、下街命名的饭店、门市等,这些名号既是为了说明店面的历史悠久,也是在表达人们逝去的那种怀旧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