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不复发的医院 http://www.xftobacco.com/在享受桃子、葡萄、西瓜等水果的甜美时,你是否曾想过,我们真正吃掉的并非果肉,而是其他部分?这听起来可能令人惊讶,但事实确实如此。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得从果实的发育过程入手。以桃子为例,我们所吃的部分,实际上是果皮。在果实的初期,种子并未形成,而是以胚珠的形式存在于子房中,由子房壁进行保护。随着受精的成功,花朵的其他部分如花萼、花冠和雄蕊逐渐退化,而胚珠则开始茁壮成长。同时,保护胚珠的子房也逐渐发育,最终成为我们熟知的果实。相应地,子房壁的不同部分也分别演变为了果子的内、外、中果皮。桃子肉在植物学中被称为中果皮,它是由子房内外壁之间的组织发育而来的,堪称典型的“果肉”部分。桃子便是这样一种典型的水果,其内果皮(子房壁的内表皮)经过石化后,形成了坚硬的桃核,包裹着仅有的种子。而外果皮(子房壁的外表皮)则演变为我们熟知的那层毛茸茸的薄皮。至于子房壁中央的基本组织,则顺理成章地承担起了吸引食客的任务,肉质化为了鲜美多汁的桃子肉。
像桃子这样,由子房的三个部分分别发育成外皮、果肉和硬核的典型水果,还包括与桃子同属一科的杏、李、梅、樱桃,以及亲缘关系较远的枣子等。它们在植物学上统称为“核果”。
值得注意的是,子房在发育成果实的过程中需要承受巨大的压力。除了要顺利依靠自身发育成果子外,还要让子房壁的各个层次独立发育成内、中、外果皮,这无疑是一项不小的挑战。葡萄便是这样一个例子。葡萄的种子发育过程中,内果皮并未形成硬核,而是与中果皮融合,共同构成了糖水丰富的果肉。这种演化策略在植物学上被称为“浆果”,其特点是内果皮与中果皮都转化为肉质,甚至部分内果皮会完全溶解,形成汁液,从而将种子的保护责任完全交给了种子自身。尽管这种策略让果肉更加香甜多汁,但这也意味着外果皮必须保持其完整性和水分,否则整个浆果可能会沦为纯粹的糖水。葡萄、猕猴桃、番茄、蓝莓、黑加仑、柿子以及番石榴等水果,都采用了这种浆果的演化策略。
与浆果不同,另一类水果——柑果——的食用部分则完全位于内果皮,中果皮部分被放弃。这种策略在橘子、柚子、橙子、柠檬等芸香科柑橘属水果中得到了体现。橘子的中果皮在演化过程中贴附于外果皮,形成了独特的“橘络”结构。而“橘子肉”则是由内果皮内壁的囊状腺毛细胞发育而成,成为了我们食用的主要部分。值得注意的是,“橘子皮”并非单一结构,它实际上包含了外果皮和中果皮两层。外果皮,即子房外壁发育而成的部分,依然保持着其作为外皮的特性,并富含油细胞,为果实增添了独特风味。然而,中果皮在柑果中经历了显著变化,它原本是果肉的部分,现在却成为了“橘络”,向内逐渐疏松,变得寡淡无味,通常被剥开丢弃。
因此,果肉的形成责任便落在了内果皮的肩上。随着种子的增多,内果皮也相应地分散成多个小隔间,即子房室,每个子房室包含数粒种子。内果皮向内生长出的腺毛进一步发育为肉质的汁囊,这就是我们品尝橘子时所见的瓣状结构。
与橘子不同,鸭梨则展现了另一种演化策略。在鸭梨中,甚至连花托都被充分利用,成为了果实的一部分。这三种水果虽然各有差异,但它们都展示了植物在演化过程中如何巧妙利用子房及周边结构来形成独特的果实结构。梨的果实并非仅由子房发育而成,而是与花托共同形成了多汁的“果肉”。实际上,我们丢弃的梨核中,大部分是子房变成的果皮以及内部的种子。
观察鸭梨时,你会发现其子房在花期时便隐藏于花托之中,随着果实的发育,二者甚至愈合在一起。因此,鸭梨的内外果皮均是由子房和花托共同肉质化而成,难以区分彼此。这样的结构使得花托在果期不仅未能“引退”,反而要陪同子房一同为种子发育提供支持。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苹果、山楂、枇杷等水果上。这些果实的内果皮得以腾出空间,形成坚硬的种子保护层,这便是植物学上所称的“梨果”。
另一方面,西瓜等瓜类水果的“瓠果”结构也与鸭梨相似,属于“下位子房”。从花朵时期开始,子房便藏匿于花托之中,直至二者愈合。然而,与鸭梨不同的是,瓜类的花托并未参与果肉的形成,而是与外果皮共同发育成硬皮,将吸引取食者的任务交给了内部的果皮。因此,瓠果也被称作“浆果型”果,冬瓜和哈密瓜的食用部分同样是由扩张后的中、内两层果皮组成。西瓜的花托同样参与了果实的发育,但主要集中在“西瓜皮”的形成上。令人惊讶的是,最重要的瓜瓤部分并非由果皮发育而成,而是由包裹种子的组织——胎座发育而来。在花朵时期,子房内壁上有一团突起,专为胚珠提供着生和营养,这就是胎座。实际上,所有果实中都存在胎座,但在其他果实中它可能并不显眼。然而,在瓠果中,尤其是西瓜,胎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说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有些果实的不同部分口感相似,却有着不同的发育来源。例如,“西瓜皮”的内侧与哈密瓜肉相似,都是由内、中果皮形成的果肉。而西瓜的甜美瓜瓤,实际上是由果期的胎座发育而来,与哈密瓜中因裹着种子而被丢弃的最甜部分相同。此外,火龙果的食用部分也是肉质化的胎座。
再来看草莓,其肉质部分完全由花托膨大形成,与梨果不同,草莓的花托在果期内部发挥了重要作用。那么,草莓的子房在果期又去了哪里呢?与大到西瓜小到葡萄的单果不同,草莓是由多个各自独立的子房发育而成的小果聚集而成,属于植物学上的“聚合果”。草莓那鲜美多汁的部分,实际上并非来自子房,而是源自子房外的花托。在草莓的成长过程中,这些花托与子房共同发育,最终形成了我们熟悉的聚合果。值得注意的是,草莓外表那些看似“种子”的部分,实际上是由未肉质化的子房发育而成的小果,被称为“瘦果”。与树莓类不同,树莓的小果是核果,其果肉由中果皮发育而成,而草莓的瘦果则浑身上下并无果肉。
此外,还有一种名为“聚花果”的复合果实,在植物学中独树一帜。不同于单果和聚合果每朵花发育成一颗果子的模式,聚花果是由若干朵花(即一个花序)共同发育出一颗果子。这种独特的果实结构,使得聚花果在植物界中独树一帜。菠萝并非由一朵花单独发育而成,而是在其开花时,整个花序中的多朵小花共同参与了果实的形成。这些小花通过花轴紧密相连,与苞片和小花的子房共同肉质愈合,形成了我们熟知的菠萝。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菠萝的食用部分不仅包含了花序中的花轴、苞片,还涵盖了小花的子房,这些部分都肉质化并愈合在一起,营造了菠萝独特的口感。
类似地,无花果、菠萝蜜、桑葚等桑科植物也拥有聚花果。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桑葚的花轴并不显著,其食用部分主要由小花们的肉质花萼构成。相较之下,无花果的食用部分与菠萝颇为相似,但将所有小花包裹起来的碗状结构并不符合“轴”的定义。
再来看荔枝,其食用部分从某种角度看已超越了典型的果肉范畴。荔枝的果皮与硬核之间,存在一个由假种皮组成的独特层次,其口感甚至比真正的果肉还要出色。若苏东坡品尝的是果皮,那后半句恐怕就要改为“长辞不做岭南人”了,因为荔枝的所有果皮组合在一起,其苦涩味道实在难以形容。那么,苏东坡品尝的是否是子房内壁上的胎座呢?事实上,荔枝肉在种子与果实连接的地方出现了空缺,这表明变得晶莹剔透的部分并非胎座。因此,经过一番排除法后,我们得出结论:子房的所有部分都被排除了,而真正的美味来源于胚珠。荔枝那晶莹剔透如冰雪般的“瓤肉”,其实有一个颇有些煞风景的名称——“假种皮”。而谈到其背后的生物学过程,胚珠的发育无疑是植物界最为精妙的篇章之一。在荔枝的独特生长过程中,胚珠并非孤军奋战,其周围还会伴随着一系列的附属物一同经历肉质膨大。这些附属物,正是我们口中那令人陶醉的“果肉”,亦即荔枝的“假种皮”。值得注意的是,假种皮并非所有果实都具备,而能食用的更是寥寥无几。因此,在植物学的广阔天地中,荔枝与龙眼无疑成为了这一奇特现象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