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老急诊大楼。
年9月,从卫校毕业后,19医院工作,从手术室护理员做起,一步步成为一名骨外科医生,年1月,光荣退休。40多年时光如梭,我亲身经历手术室的四次搬迁,医院的发展历程,也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巨大进步。
回首艰苦岁月
上世纪70年代,医院坐落在县城最南边,北靠木器厂和窑头村,东邻城关供销社,南面西面是庄稼地。手术室设在外科病房西头,内设两个手术间,仅有的电器是一台上海产“华生牌”座式电风扇和消*用的电炉子。冬天生火炉子取暖,如果温度太低就用脸盆倒上酒精燃烧提温,呛得人们直流泪。值班人员接到手术通知单,要先去茶炉挑一担热水倒入水箱中,当时规定洗手必须用凉开水,不能用自来水,所以手术室有一把茶炉的钥匙,挑一担水容易,把一桶水倒入吊着的水箱中就不那么容易了,需要脚踩小方凳才能倒进去,很费力气。
手术室工作人员一般6-8人,麻醉师要兼器械护士,人人都是清洗工、维修工,夜班只安排一个人,有手术随叫随到,白天照常上班。
上世纪70年代的手术室。
记得有一位老同志,她的爱人在外地工作,家中三个孩子,每到晚上有急症手术时,怀里抱着吃奶的,背上背着睡觉的,衣角牵着最大的,像逃荒一样全家都来。夜间加班手术唯一的报酬是2角钱的爆锅面条,有位同志一次吃了八大碗。那个年代老百姓穷,单位职工也不富裕,老职工孩子多工资又低,好多家庭入不敷出,有的就偷偷卖血,每毫升40元钱,抽完血喝口水继续上手术台。
白班没有手术,就做各种准备工作,把用过的手套洗净晾干涂上滑石粉,这一过程称之为“打手套”,滑石粉易飞起粉尘,所以手术室的手套间需单独设立。磨手术刀片,手术用的帽子、口罩、纱布、袖带这些物品都得反复多次洗涤使用。
医院也穷,医院唯一一辆救护车是美国产的中吉普改装的,呼隆隆跑了好多年。医院经济不宽裕,小的基础建设都是通过义务劳动来解决,盖急诊大楼打地基的石头全是我们从马山用拖拉机运回来的,每晚干到11点,白天照常上班。
四次搬迁见证巨变
年冬,手术室第一次搬家,由原来北面的平房搬进急诊中心二楼西头,设三个手术间,告别火炉子用上了暖气,扔掉担杖水桶用上了自来水。手术间宽敞明亮,夏天有了吊扇,还添了麻醉机、心电监护等设备。人员分为麻醉组和护理组,但仍需做打手套牞补手套牞洗帽子、口罩牞磨刀片等准备工作。
改革开放初期的年春,手术室第二次搬家。医院开始使用现在病房楼的前排,共四层,手术室设在四楼西头。设置5个手术间,设有单独的供热管道,解决了取暖问题,再也不用燃烧酒精来取暖。
如今现代化的手术室。
上世纪90年代,又在原有的四层病房楼后面加盖了四层楼,与原来的四层楼西侧部分连成“回”字形。年9月25日,手术室第三次搬家,迁到了病房楼后排的四楼西头。最初设8个手术间,后增加至10个,冬夏有了空调,手术设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值得一提的是,医院相继建起了门诊大楼、特需病房楼和外科病房大楼。手术室人员也由原来麻醉护理组变成麻醉护理科,取消了手套间,打手套、补手套、磨刀片等准备工作,全部被一次性耗材所替代,医院各项业务指医院首位。
医院建院60周年,即将退休的我又迎来了手术室第四次搬家,由原来的四楼一跃上升到16、17楼,并一直使用至今。医院的整体水平,医院外科科室增至10余个,手术室增至28个牞各手术科室都有固定的手术间,整个手术室采用层流技术进行空气消*,环境和设施都属于国内一流水平。
如今,走进像迷宫一样的手术室,看着各种先进的设备仪器,依窗眺望,全城风光尽现眼前,回想起40医院时的手术室,不仅感慨万千。
编后
40年沧桑巨变,40年飞速发展,医院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折射出改革开放以来即墨医疗卫生事业跨越发展。一组数字最能反映变化:年全县卫生部门用房面积只有平方米、年全县只有38个医疗卫生机构,如今全区已经累计建成处中心卫生室,受益群众40余万人,医疗机构达到多处,医院、医院、医院三个医疗共同体,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分级诊疗、医养结合实现病有良医、老有所养。作为全国首个健康中国建设县级示范点、中国国家健康产业先行试验区,即墨正加快构筑“一城一镇一区一园一基地”健康产业布局,健康之城成为靓丽的新名片。老百姓的感受最为直观:家门口就能看上病,家庭医生上门服务,医疗水平越来越高,医保报销比例越来越大……即墨医疗卫生事业全面腾飞,人民群众获得满满的幸福感。
本文来自《新即墨报》,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欢迎朋友圈转发!
总编/李崇虎
副总编/高玉虎
责任科长/江晓辉
编辑/田靖贻
技术总监/郭成江
法律顾问/元衡律师
信息联系方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