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旗”应是“无其”
舞旗埠远眺
龙山街道舞旗埠村位于即墨城东五里,因其村西有一小山名舞旗埠,随以山名村,就叫舞旗埠村。关于舞旗埠一名的来历,清同治版《即墨县志》载:舞旗埠,县东五里。相传为田单舞旗处。稍有历史学和地名学常识的人就能判断出,此说荒诞不经,不足信也。
中国地名有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很多地名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其本字发生了改变,但其读音却没变。例如,杭州西泠,原为西林或西陵;蓝村原为栾村(即墨方言蓝、栾不分)。舞旗埠应该也是属于这一类情况。那么“wuqi”是哪两个字呢?
近来,闲翻《东夷杂考》,突然眼前一亮,两个熟悉的词汇跃入眼帘:“不?樽”和“无?樽”。
?是我国古代生活在山东半岛一带的莱夷族中最强大的一个部落。?族早在殷商时期就存在了,殷商至春秋出土的青铜器中?字也能经常看到。解放后在辽西出土的?族青铜器中有西周中叶的“不?樽”和“无?樽”。著名历史学家李白凤认为,这个“不?”应是降附周朝的?族子孙,曾率兵抵御玁狁,因功受赏铸器。他还认为,《汉书·地理志》琅琊郡之“不其城”应因之而得名。这个“不其城”我们比较熟悉,其遗址位于即墨城西南二十七里。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置不其县,汉代一度为不其侯国,一直到南北朝时才废除不其县建制。现在崂山北麓的铁骑山,在汉代时被称为不其山,亦当因为“不?樽”中的不?而得名。
这个“无?”我们比较陌生。李白凤认为“无?,即不?之异书”。但是这两个“?”字在书写上并不一样。我认为“不?”和“无?”或许为兄弟,或许为父子,或许为同一部落两个不同的胞族。据《即墨县地名志》载,舞旗埠村东南有汉汎乡城遗址。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汎乡城”距离“不其城”和“不其山”并不远。或许这个汎乡城曾经是无?部落的聚居地。当初就叫无?,人们把位于它西部的小山丘称无?埠(以地名山)。尽管后来把这个地方改名为汎乡城。但位于其西部的小山无?埠名字却没有改。到了战国时期,即墨田单因大摆火牛阵破燕救齐而一举成名,而“无?”却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记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只知道山名叫“wuqi”埠,而其本名已无从考究了。后来人们便发挥想象力,把这座小山与田单舞旗联系起来,因此有了“舞旗埠”的名称。
“皋虞”一名有来头
皋虞位于即墨城东北六十里。《即墨县地名志》载:“西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年)封胶东康王刘寄之子刘建为皋虞侯,置皋虞县,属徐州琅琊郡,东汉时废。”并没有对“皋虞”的出处做出解释。
单纯从字面解释,“皋”是水边高地的意思;“虞”古代同“娱”,安乐的意思。皋虞,就是住在水边高地上安居乐业的意思。皋虞临海,其地势较高,既不受水患侵害,可耕可牧,又可坐享渔盐之利,自可安居乐业。这样解释似乎也可以说得过去。
但我认为“皋虞”这个地名的含义绝没有这么简单。值得注意的是全国各地含有“皋”的地名不少。如城皋,如皋,吴皋,平皋,凤皋等。它们的含义可以归结为两类,一是为水边高地;另一个含义是与古代的“皋”姓有关。
我认为这个“皋”字可能与古代一个著名人物——皋陶有关。
《路史》说,皋陶为少皋氏的曾孙。少皋起源于北方燕山一带,后来少昊成为东夷族鸟夷的首领。由于少皋率领诸鸟夷定居于物产丰富的山东一带,其部落迅速繁衍,他便被东夷人尊奉为神明来崇拜。皋陶曾为舜帝大理之职,制定了五刑法律,使天下无冤狱,为社会安定做出了贡献。他还发明制作了用于农耕的耒耜,为鸟夷族在*河中下游发展农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舜帝因此命他为少皋氏的部落酋长。正因于此,皋陶在东夷族中有着巨大的威望,民间把他当做神明来崇拜。为了祈求皋陶神灵的庇佑,不少地方以皋字为地名。另据史学家考证,在夏商周之前,还有个虞朝。虞朝即史书上说的“虞舜”,指的就是舜帝姚重华。姚重华字为有虞氏,氏族公社的一个部落。皋陶既为舜帝的刑官,当然也是虞朝的刑官。那个时期,现在的即墨一带也是东夷族鸟夷的聚居地。人们为了纪念这位虞朝的好官——皋陶,便把这个地方命名为皋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