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简介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海风雅韵丨山东省方言吟诵普查暑期采录剪影 [复制链接]

1#

山东省方言吟诵普查暑期采录剪影

海风雅韵,斯文在兹

年8月14日至16日,采录小组韩品玉、张涛、盛建东、赵洋前往青岛采录姜品三、张志圣两位老先生。

“岛城问长子,言父远途游。仁寿九十三,休问能饭否!”接到姜品三老先生的线索,韩品玉老师看到老先生笑容可掬、剪刀手高高举起的照片后,马上写下了这首小诗。8月15日上午我们来到姜老先生住处进行采录。姜老七岁入塾,自幼聪颖,每天背诵量远超同龄学生,半年背完《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一年背完《大学》《中庸》及《论语》,并通过旁听习得《诗经》部分篇目,后转入另一私塾念完《孟子》(上)。随着家庭的迁徙和时局的动荡,姜老进入德国人办的教会学校学习。在高密和兖州前后七年的教会学习中,姜老接触到比私塾更丰富的知识,学习国语、算数、音乐、自然等课程,英、德、拉丁等四门外语,以及教会学校特有的教理课。有这几阶段的教育基础,姜老便获取了从教的源头活水,能够触类旁通地教授多门学科。经历过私塾教育的熏染,姜老一生温润如玉,临事不急不躁,处事中规中矩。据姜老儿子描述,老先生从来不会打人、骂人,从来没有撒过谎、发过脾气,是一位真正的中国传统的儒者。

追忆儿时读书调,姜老为我们诵了《春晓》《鹿柴》《竹里馆》《重别周尚书》《登鹳雀楼》《凉州词》《诗经?周南?关雎》等篇目,即墨腔犹然在耳。姜老点明在吟诵时是有一定规律的,平声较为平直,仄声要更“尖”一些(即声调高一些)。尽管老先生多年未动笔写字,但仍为我们题下“万物依本生”。力透纸背的五个大字,实为对吾辈追寻和采录传统读书声的精准嘉勉和有力鞭策。

午间的青岛忽而晴空万里,忽而风雨大作。下午,在“晴方好”“雨亦奇”中,我们来到西海岸新区采录九十三岁高龄的张志圣老先生。据张老讲,虽处在时局动荡的年代,几个村子依然坚定地办起了私塾,张老便是那时读的私塾。庄稼人读书的目的非常单纯,就是读书识字,就是为了更好地去谋生。大约在这四五年的私塾时光里,老先生读了《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四书”、《诗经》及《千家诗》。说起《千家诗》的念法,张先生说是要“拖长腔”,念诗的时候要对平仄进行区分,对平声字要拖长,比如“疑是地上霜”的“霜”,作为平声字就要“拖出去”。老先生又为我们吟诵了《春晓》《静夜思》《寻隐者不遇》《登鹳雀楼》《清明》等篇目来说明吟诵规则。在私塾的学习阶段,老先生练习欧体,至今仍能提笔练字,书法神韵犹存。大女儿受老先生影响也喜爱翰墨,退休后从事书法培训。张先生读完书以后去学习了印刷的手艺,一生亦从事多职。

采录结束时,张老专门穿上正装、戴上礼帽相送。送到门口,不停;送到楼下,不停;送出小区大门,还不停。穿过了大街又小巷,一直送到车跟前,我们上车之时,老人顺手从上衣口袋掏出票子,就要付给司机……告别老人之时,车已启动,车窗外的杨柳迅速地向车后退去。一棵棵杨柳拱起一堆堆的别意,绿色盎然,起起伏伏。

山东省方言吟诵采录倡议

向社会各界关心国学教育、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