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姜乃彧、梁振宇、记者高杨报道诚信是立身之本、经商之魂、为政之要。青岛市即墨区作为千年商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与齐都临淄并夸殷盛;乾隆年间,金口古港更是“蚁舟盈港,商舶辐辏”;即墨大夫刚正不阿、郭琇三次弹劾而名动天下等经久流传,诚信基因在即墨千年传承。近年来,即墨区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抢抓机遇、加压奋进,着力打造特色鲜明宜居幸福的现代新区,经济社会均实现了长足发展。特别是把“诚信即墨”建设作为四大城市定位之一,坚持市场化、法治化思维,推动政、企、民三方共同发力,先后被评为山东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青岛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先进单位,有力助推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今年前三季度,在疫情和宏观形势双重影响下,全区经济发展秩序快速恢复,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3%、居十区市第2位,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2%、居十区市第1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1%、高于青岛市2.2个百分点,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4.2万户、增长24%,总户数达到24.8万户,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活力。
坚持系统推进,构建高效顺畅工作体系
诚信建设涉及社会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齐抓共管、一体推进,最大程度凝聚工作合力。为此,即墨区瞄准体系化、规范化目标,加快构建起区、镇、村三级横向联合、上下联动的诚信工作体系。
强化“诚信即墨”顶层设计。成立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专门的工作机构,配备专职工作人员。研究出台了《即墨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即墨区加强政务诚信建设实施方案》《即墨区诚信政府建设攻坚战试点工作方案》等50多个工作方案和制度,明确“诚信即墨”建设的总体目标、责任分工和时限要求,建立健全统筹领导、协调调度、监督考核、经费保障等体制机制,为工作推进提供了坚实的顶层保障。
加强基层信用体系建设。探索推进镇街、村居两级信用体系建设,确定移风店镇为镇级信用体系建设试点,选取6个村庄推进诚信文化建设、3个农业合作社推进产业信用体系建设;创新建立覆盖村(社区)社会治理全过程的信用管理新模式,在25个村庄试点推进村级信用管理体系,以家庭户为单位开展信用积分评价,取得良好效果。
创新模式加强社会监督。政府诚信与否,企业和群众最有发言权。为此,即墨区畅通市民热线、干部监督、纪委监委等监督渠道,区人大常委会将诚信政府攻坚列为监督议题、区政协列为视察监督事项,区政府将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的情况作为政务诚信的重要考量因素。同时,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列入全区年度综合考核,区信用办不定期深入各有关单位进行督导调研,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督查结果作为年终考核重要依据,全区上下齐抓共管诚信的工作体系愈加完善。
坚持法治思维,严格落实政府履约责任
地方政府的履约情况是诚信政府建设的最直观体现。即墨区将依法行政作为推进“诚信即墨”建设的根本保障,将政府机关守信履约作为施政底线,持续提升政府形象和公信力。
开展政府机关履约问题专项清理。针对“新官不理旧账”问题,即墨区开展了政府机关履约情况专项清理,对党政群机关签订的合同和承诺事项进行全面梳理,共排查出53个历史遗留履约问题,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和完成时限严格整改,目前排查问题已全面妥善处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梳理涉及党政群机关相关案件,一旦发现存在失信风险,第一时间告知并督促相关单位整改,从源头上防止了政府机关成为失信被执行人情况的发生。对于前期已发生的涉诉案件,实现了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
推进惠企政策落地落实。疫情期间,成立全市首个推进惠企政策落实专班,及时梳理解读各级政策,通过“送政策上门”全方位做好宣传,对有明确政策标准、落实到具体企业和项目的发展资金“随报随审”,今年以来累计兑现奖补资金2.7亿元,减征各类税费15亿余元,减免房租.8万元,有效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稳健发展。
压实公务人员个人履约责任。为全区2.2万名公务人员建立诚信档案,将信用记录作为公务人员评先选优、职称职务晋升的重要参考,累计查询信用记录1.6万人(次),其中去年限制1人年度考核评为优秀等次、限制4人招聘资格、限制2个党支部参评区级优秀党支部,用制度约束倒逼公务人员重诚信、讲诚信。
坚持市场思维,持续优化经济发展生态
信用生态是整个经济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墨区注重将诚信建设贯彻于经济工作全过程,运用市场化、平台化手段,在重点领域搭建诚信管理平台,强化示范引领,深入推进流程再造、“放管服”和“一次办好”改革,构建起以“诚信”为基础的良好经济生态。
在市场商贸领域,针对区域内服装商贸繁荣的实际,出台《诚信市场信用评价办法》,建设了“诚信市场”信用管理平台及信用评价考核机制,为每户商户设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