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自古以来,中国一直以农耕为主,我国古代农业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农耕对于我国人民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农学思想中,还体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现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在农耕方面也有了更好的方式,但在古代,人们只有“听从天命”。古时候的人们在农耕时,粮食收成的好坏,绝大部分都取决于老天,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靠天吃饭”。
降雨量正常了,粮食就长得好,但适逢干旱和洪涝,那百姓的日子可就难过了,更何况还会遇到蝗灾这样的灾害。
据古书记载,古代闹蝗灾的次数并不少,并且在很早以前,古代人们的田地就受到蝗虫的破坏了,中国的治蝗史,几乎可以写出厚厚一本书了。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我国人民是如何治理蝗灾的。
蝗虫为什么会泛滥?
蝗虫可以说是在田地里常见的昆虫,那么它为什么会泛滥成灾呢?
首先,蝗虫的食量惊人。据科学家研究,蝗虫的食量很大,一只成年的蝗虫每天能够吃下和自己体积差不多的粮食。说到这儿就有人会像,蝗虫那么点大的虫子,就算食量大,又能吃掉多少呢?而这就得说到下一个原因了。
其次,蝗虫的繁殖速度非常快速,蝗虫对于产卵的环境是有要求的,换句话来说,越干旱的地方越适合蝗虫产卵。
在古代,闹蝗灾基本都伴随着旱灾,而在现代,则是因为绿化面积的减少,使得地面裸露的地方增加,使得蝗虫乐于在此处产卵。
因此,在虫卵孵化后,由十只蝗虫变成上百只,上百只变成上万只,最后,成千上万只蝗虫飞到田里,吃掉和自己体积差不多大的粮食,可想而知,成片的庄稼地也只能支撑十几分钟吧。
中国蝗灾史
在科技不那么发达的古代,谈起蝗虫灾害,人们几乎纷纷摇头,因为在历史上,中国蝗灾的受灾范围和受灾程度,堪称世界之最,而中国人民,也算是和蝗虫打交道最久的了。
据明朝时期古籍《农政全书》中记载:“唯旱极而蝗,数千里间,草木皆尽”,那么古人是怎么治理蝗灾的呢?
经研究可知,在汉朝时期,人们将蝗虫捕捉后埋入土里,在唐朝时期,亦是将其捕捉,或以火烧,或以水淹,而在宋朝,则是将蝗虫的卵毁掉,以免孵化再生。
可见,古人们对于蝗灾的治理都很有局限性,不过是将蝗虫销毁,治标不治本。
不过到了明朝,徐光启编撰出《农政全书》后,古人们开始有了销毁蝗虫滋生地的想法,不过效果不佳,还是让蝗虫闹腾了许多年。
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蝗灾依旧肆虐,例如年的皖北泗洪一县,其蝗灾面积甚至达到三十多万亩。
其中,蝗虫乌压压的在天上飞着,庄稼地里的蝗虫多到随意用碗一舀,就能舀满满一碗,面对这样一个不稳定因素,我国不得不解决这一问题。
于是同年,国家组建了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所以及昆虫生态学研究室,对蝗灾进行深度研究。不过好在,在相关人员的努力下,蝗灾渐渐减少,蝗虫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治理蝗虫新方法
不过在年,“全军出鸡”大有成效,也让人们找到了一种治理蝗灾的最佳方法。
年,河北草原发生了一场蝗灾,平均每亩地的牧草,被蝗虫吃掉了二十多公斤。面对这个棘手的问题,当地居民开始养起了鸡和鸭。
鸡是怎么听从人类的指挥,去消灭蝗虫的呢?这就要从训练说起了,牧民们为了培养优秀的牧鸡,专门选择鸡舍中刚孵化出来60天的小鸡,并带到草地上训练,训练三十天后,顺利通过考核的就能成为牧鸡,专门在草原上吃蝗虫。
每天,牧民将鸡放到草原上,吹响哨声,牧鸡得到指令后,就会开始捕捉蝗虫,享用美食,可谓是:哨声一响,全军出鸡。
要知道,刚出生的蝗虫很有精力,跳得也高,但它们的外壳就没有成年蝗虫那么坚硬了,于是,牧鸡轻轻松松吃掉幼虫,再去搞定难捕捉的成年虫,这样一来,草原上的蝗虫就少多了。
这些鸡的战斗力可不弱,几乎五天的时间,它们就能轻松清扫完亩地。
并且,对于牧民来说,在治理完蝗灾之后,这些鸡或是可以养殖起来,出售鸡蛋,或是可以作为肉类卖出,要知道这样整天在草原奔跑,且以蝗虫为食的鸡,其肉质可是十分美味的。
另外,年1-2月,一些国家爆发了70年来最为严重的蝗灾,该蝗灾源起东非,并且呈扩大之势向亚洲扩散,使得巴基斯坦及印度都受到了伤害。巴基斯坦可是我国的好兄弟,一些热心科研组织也立刻商讨起了治蝗方案。
令人惊讶的是,传言他们还将派出十万只“鸭子大军”前往灭蝗。
结语
治理蝗虫的方法有很多,可以用农药,也有其余物理方法,而从生物学上来说,用鸡鸭来治理蝗虫,是完全可以的,毕竟是天敌,在生态链上是有一定作用的。
如今我们已然步入新时代,我国在蝗虫治理方面也成果颇丰,相信凭着我国多年的治蝗经验,能搞定这些“害人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