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简介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青岛姓氏谱丨溯源云南移民记
TUhjnbcbe - 2024/9/8 18:57:00

半岛全媒体记者张文艳

年6月14日,对青岛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光绪皇帝御批圣旨,同意在胶州湾设防。这是青岛建置的开始,“是青岛的生日”,文史专家鲁海先生说。年建置百年,德国记者团来青参加活动,他们质疑百年之说,“在德国到来之前,青岛就是个荒凉的小渔村,怎么能认定建置是在年呢?”对此,鲁海先生给他们出示胡存约手写的《海云堂随记》,上面记录着青岛村当年之盛景。然而,德国记者不信,认为手写的没有说服力,直到他们看到天后宫的石碑,上面记录着青岛村的市镇繁华程度,他们才哑口无言。

那么,当年的青岛是何模样?

年,德国强行与清政府签订《胶澳租借条约》,随后,他们对青岛人口进行了统计,人口8.3万人,这是青岛的原始居民。他们来自何方?这就涉及到了多年来人们一直探讨的青岛移民问题。也是我们开始姓氏系列必须开启的第一步。

时光回溯。洪武十四年(年)9月,朱元璋派遣傅友德为征南将军,率兵13万出征云南。一年之后,云南平定,右副将军沐英镇守云南,“设卫、所分置军士,设军屯实行屯垦”(《明代青岛的云南移民》,侯文程著)。当时海上倭寇横行,明朝深受其扰,单纯用巡航的方式收效甚微,守军到了,倭寇跑了,守军走了,倭寇又来了。于是,朱元璋决定下狠招。洪武十七年(年),他命信国公汤和“筑山东、江南北、浙东西沿海卫所,以逸待劳,严守海防”。在山东,青岛是海防重镇,自洪武二十一年(年)至洪武三十一年(年)设置了鳌山卫、灵山卫和雄崖所、浮山所、夏河所等卫所,并大量调兵,派遣军户。

史实证明,朱元璋的举措是明智的。之前倭寇等7此大规模侵扰山东沿海,卫所这些固若金汤的海滨长城把倭寇打得如落花流水,再不敢觊觎山东沿海,一路南下。匡福等抗倭名将便在此时涌现出来。

军户迁移一直继续,永乐二年(年),云南移民拖家带口,大多都从乌撒卫(有的族谱写为乌沙卫、五沙卫或乌纱卫)出发,从“陆路到达重庆后,乘船渡三峡,顺流而下,至江苏扬州转入大运河,北抵淮阴,弃舟陆行,取道赣榆、诸城、胶州等地,到达即墨东南沿海”。这些移民来自云南,但并非云南土著,他们“都是跟随朱元璋起义的农民,他们的祖籍大多为安徽、江苏、河南、江西等地”,所以,这些云南移民风俗各异。现在说起来移民并不繁琐,但在没有飞机、火车,二轮车都缺乏的年代,如此长途奔袭迁移,没有人愿意,谁愿背井离乡?所以当年调兵甚至采用“筮仕即墨”,也就是抓阄的方式被派往即墨的。他们到达后被派往山东各地,青岛地区的移民有的也迁自山东其他地方。

来到这片土地,怀着对家乡的思念,他们默默地收拾农具,“有警则战,无警则农”,当倭寇被打回老家后,他们便主要致力于生产劳动了。开垦荒地,建村立屯,繁衍人口,盐碱荒滩变成千亩良田,根基越扎越深,为后来的繁华大都市夯实基础。

1
查看完整版本: 青岛姓氏谱丨溯源云南移民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