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年,燕国王宫又走进几个想陷害乐毅的大臣,燕昭王直接将他们赶了出去。
正当燕昭王气恼时,太子走了进来,“儿臣有事想向父王禀报。”
燕昭王再也忍不住,拿起了鞭子。
乐毅领大军长期驻扎齐国,燕昭王不但不怀疑,甚至还要将乐毅封为齐王。
燕昭王为什么会如此信任乐毅呢?被诸葛亮视为偶像的乐毅,到底做了什么事?
历史故事:
上回说道,燕国唯一的明主燕昭王通过内用乐毅,外用苏代,将超级大国齐国成功搞垮,齐湣王逃走被杀,燕国的国仇终于得报。
不过,齐王虽死,乐毅也连续攻下了齐国72座城池,可仍有两个城池顽强的抵抗着。
齐国最后的希望:莒城、即墨
对最后两座城如何处理,有两种办法。第一种是强行突破,这种办法成效快,但燕军伤亡太大,而且即便攻下来了,也无法收服其心。第二种方法是攻心,围而不攻,使其自发投降,但所需时间长,可能需要花费数年才能完成。
为了长远考虑,乐毅权衡利弊,对莒城、即墨采取了围而不攻的方针,对已攻占的地区实行减赋税,废苛政,尊重当地风俗习惯,保护齐国的固有文化,优待地方名流等收服人心的政策。
除此之外,乐毅规范部队纪律,不仅抢劫老百姓,还减轻他们的赋税,取消齐湣王时期的暴政;寻访齐国在野的贤士,给与官爵,敬为上宾,对街头巷里的正人贤才,也都给予荣耀表彰。乐毅如此操作,齐国人民一片歌颂。
不过,齐国的势力仍在蠢蠢欲动。
齐国的反抗
齐湣王虽死,但太子田法章逃亡,逃到了莒城的太史家中当了仆役。太子毕竟是太子,长相不凡,且有见识,很快便脱颖而出。
不过,注意他的是不是太史,而是太史的女儿。她认为这不是普通难民,于是尝尝私自送衣服食物,久而久之,两人有了感情。
另外,齐湣王的侍从也开始搞事情。
当齐湣王被剥皮抽筋后,侍从王孙贾逃跑回到家里,结果他的母亲是个忠义之人,非常像后世的岳飞母亲一样。不过王母没有在儿子背上刺字,而是大骂儿子:“你每天出去,我晚上都倚着大门盼望。你侍奉国王,国王如此遭遇,你还回来干什么?”
王孙贾的火气也被激了起来,眼睛通红,跑到大街上大喊道:“齐国的父老乡亲们,淖齿扰乱国家,杀了我们大王,愿意跟我一起去杀掉他的,请脱下衣袖,露出右臂!”
想不到,立即便有四百多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聚集。
而想不到的是,王孙贾凭借这四百人,发动突袭,竟然杀了楚将淖齿。
由此可见,楚军此时的军备纪律是多么的差劲,四百人的乌合之众,结果直入统帅部取统帅首级。结果,统帅被杀后,楚军害怕民变,没有反击,事情就这样稀里糊涂的结束。
王孙贾杀了楚将淖齿,就相当于开始了起义,要不继续抗争,要么等着被抓杀头。没办法,为了生存,王孙贾只好继续往下走。
怎么走,由于自己的力量太弱,所以第一步,先找个有实力的领导。
王孙贾想,大王虽然死了,但太子还在,跟着太子混,万一事成之后,还有个拥立之功,荣华富贵自然到碗里来。
于是,王孙贾到处找寻太子,结果,太子有点怂,不敢回应。
其实,也不怪太子,那年头挂羊头卖狗肉的居多,谁知道他的真实用意呢,有可能是想抓住太子,向燕军邀功,不得不防。
不过久而久之,太子听到很多关于王孙贾的正面消息,于是开始相信他,终于表明了身份。
“我就是太子,你们找我何事?”
王孙贾:“也没别事,就是想请你继承王位。”
太子:“终于把你们等来了”
公元前28年,田法章在莒城继任王位,是为襄王,并且昭告全国。由此,齐国势力据莒城跟燕军对峙。
除此之外,即墨城也没闲着,田单开始崭露头角。
即墨城主在与燕军对抗时被杀,而当时田单在逃亡时露出了一些才智,众人纷纷感慨,这家伙有点智慧,于是推举田单为城主,继续对抗燕军。
田单当初在安平,得到燕军进攻的消息,于是告诉家人,用厚铁包裹车辆的端轴。等到安平陷落前,大家纷纷逃走,结果车辆拥挤,端轴互相碰撞,车轮断裂,车辆无法行走,都成了燕军的俘虏。只有田单家,因为有厚铁保护端轴,逃了出去。
燕国的谗言
乐毅在下令解围即墨,莒城后,又过了三年,结果两城固若金汤,仍无法攻破。于是,燕国的大臣们开始怀疑了,朝堂上逐渐有了谗言。
燕昭王自然是不信的,可是也犯了难。
大臣们怀疑倒还好说,因为他们短视,让燕昭王痛心的是太子的怀疑。
太子本来跟乐毅就不对付,如此自己重病缠身,命不久矣,等自己离开之后,燕国该怎么办呢?
说起太子,燕昭王对其非常宠溺。早年燕昭王在韩国为人质,环境非常恶劣,太子便在这样的环境下出生,小小年纪,便随着自己颠沛流离,所以,当了燕国之后,燕昭王对太子非常宽厚,希望尽量弥补,但其实,这也助长了太子的骄横之气。
燕国内,大王都不舍得管太子,谁敢管呢?乐毅管。
乐毅深知,纪律严明才可以使国家昌盛,其在燕国主政期间,锐意改革,触动了不少官员的利益,其中也包括骄横的太子。起初,太子向乐毅求情,但乐毅有燕昭王撑腰,铁面无私。于是,太子便不敢如此放肆,不过,这梁子也结下了。
此时的乐毅,其实非常像当初的商鞅。商鞅为了国家利益而变法,秦孝公大力支持,结果遇到太子犯错的情况,商鞅铁面无私,判定太子不能处刑,于是罚了太子的师傅劓刑(割去鼻子),由此,商鞅跟太子结下大仇,后来,等到太子继位,便车裂了商鞅。
经验在前,燕昭王不得不防。
这天,恰好太子前来进言,燕昭王心想,时候到了,趁着自己还在,一定要化解太子与乐毅的嫌隙,一定要为燕国留住乐毅先生。
太子说道:“儿臣最近彻夜难眠,在思考乐毅攻打齐国的事情。”
燕昭王:“你怎么想的?”
“父亲你看,当初乐毅呼吸之间便打下了齐国七十二城,如今三年了,却迟迟攻不了莒城和即墨,这非常不合理。”
“儿臣猜测乐毅是想利用恩德感化齐国的人民,让他们归顺,但这个归顺,是归顺的乐毅,而不是咱们燕国。等到齐国人真正归顺之后,乐毅就自立齐王。父王,你看我分析的对不?”
燕昭王:“等等,我拿个东西”。
太子疑惑道:“父王,你拿鞭子干什么?”
太子“啊!啊!”
燕昭王怒道,指着太子的鼻子:“你这个忘恩负义的畜牲,先王的仇是谁给咱们报的?乐先生的功劳我们无以为报,我们把他当恩人还不够尊敬,你还要说他的坏话!就是他真做了齐王,也是应该的!”
打完儿子,燕昭王召集了大臣们举行了宴会,当然,不是为了庆祝太子挨打,而是借此告知国人。
宴会之上,燕昭王拖着虚弱的病体,强撑着站起来,他望着大家。
“先王时,把国家让给贤能,希望通过贤人治理燕国,让燕国强大起来。”
他环顾四周:“但他所托之人乃是才德不足,不足以撑起如此重任!致使国家危难,齐国,趁虚而入,杀我们父兄,夺我们财物,这个仇,我始终忘不了。”
“等我继位之后,礼遇各位贤人,邀请贤能为燕国报仇雪恨,殚精竭虑三十年。如今,在乐毅先生的帮助下,我们国仇得报,乐毅先生的丰功伟绩无以为报。我愿意与他共管燕国,更何况齐国。齐国本就是乐毅先生打下来的,他理应是齐王!对于敢在中间挑拨的大臣们,我一律不留!”
于是,那些打乐毅小报告的大臣们被当场斩首。
宴会之后,燕昭王将王后的衣服送给乐毅妻子,太子的衣服送给乐毅儿子,用一百辆战车保护,派宰相亲自送母子们到齐国,封乐毅当齐王。
乐毅收到消息,百感交集,上书燕昭王,誓死拒绝。
经此一事,燕国无人再敢诽谤乐毅,齐国人更佩服乐毅的忠义,各国也更尊重乐毅。
事件分析:
燕昭王与乐毅,与其说君臣,更不如说知己。
燕昭王百分百的信任乐毅,乐毅也全心投入攻齐。这是燕昭王的幸运,国仇得报,此生再无遗憾;对于乐毅也是幸运,相比白起被赐自杀,李牧被国君设计暗杀,得一明君,乐毅该多么幸福。
中国历史上的君臣典范,如是而已。
事件启示:
古代君臣,联系到现代,相似的便是领导与下属。
燕昭王的做法,其实向广大想建立伟业的领导们提供了借鉴。
公司发展,离不开人才,如何招揽人才,我们在之前的故事中已经讲过,此篇主要讲人才招揽进来后,如何对待人才。
主要做到两步:识人,信人。
识人:要求领导们要辨别能力,招揽的人才进来了,要分得清哪个才是真正的人才,哪个是凑数的。多跟人才们接触,听听他们的所思,所想,所做,用以判断这个人才的含金量。
信人:对于真正的人才,要成为与他们的伯乐,要给与充分的信任,让其放得开手脚,不要做事畏手畏脚。他们也会感恩团队,毕竟实际上,人才不是到哪里都会遇到明主。领导的信任,对他们来说也是非常看重的一点,毕竟,认同感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之一。
以上,便是本次的故事分享+感悟。
每一个读者心中都有自己的哈姆雷特,欢迎大家评论,交流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