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东夷是我国古代东方人数众多的一个部落群,位于东方,故夷人称为东夷。东夷起初分布于河北易水及燕山一带,后来因人口繁衍,随着氏族组织的分裂,东夷族分成人夷、鸟夷、郁夷三大支。鸟夷约在夏商时期分成三大支:南支从山东南下江淮;西支直到河南、山西以至陕西;北支经内蒙古和东北,直到朝鲜半岛或黑龙江以北。只有风夷停留在山东的中西部。
一、东夷概述
夷,是用大弓的部落的名称,由生活习惯而形成部族之名,又因位于中国的东方,而被称为东夷。《说文》日“夷,东方之人也,从大从弓’。弓者已之讹变,大则矢之讹变也。”人下有大弓,所以夷人亦即人夷,商代叫人方。人方盛于夏代,有攸、條、修等部族,都分布于鲁西、晋南、豫东一带,到商代中才逐渐消亡。
从夷族分出另一支部族,亦仍以夷为号,因为善于利用大弓捕射飞鸟,即以鸟为图腾,而夷的含义也由人而转为鸟。据董家遵说:“《尔雅·释鸟》:‘鼯鼠夷由’’。……它把夷由列入释岛类,可知古时夷出必系鸟属的飞禽,因为夷和风同是:鸟名,故辗转假借,因此后人也把‘姨’和‘风’看成一物的分歧。如《淮南子·天文训》云;“姨鼓吹,以司天和’注:‘姨,风神名’,这样,我们可以说姨实是鸟图腾了。
夷之名,并非中国之外的部族,而是中国以内居于东方的部族的总称。故《大戴礼·千乘》云“东辟之民曰夷”,意即东方偏僻处的人叫夷人。
由于人夷衰落,而鸟夷却繁衍昌盛起来,所以商周时代所指的东夷,多指鸟夷而言。而鸟夷诸族亦往往以东夷自称,亦即夷方。金文载商征夷方。卜辞也载商末帝辛十祀九月甲子,卜“征夷方”。说明自商代中叶直至商末,夷方昌盛,对商朝的统治大为不利,商朝便持续数百年对东夷进行征伐,商纣王为了掠夺奴隶,又向东夷侵扰,这就是《左传》所说的“商纣为黎之蒐而东夷叛之”。商人已由殷出发到雇,至鬲、已至齐,即深入到东夷的后方,直到“纣克东夷而陨其身”。
但东夷诸族并没有因商朝不断征伐而衰落,他们由于族大人多,始终拥有强大的势力。《后汉书·东夷传》载;“夏侯失德,夷人始畔。自少康以后,世服王化,遂宾于王门,献其乐舞。桀为暴虐,诸夷内侵。……武乙衰敝,东夷浸盛,遂分迁淮岱,渐居中士。”这个淮俗并非指淮河,乃指山东东部的潍水。岱即泰山。
这里说鸟夷在商代武乙时才迁到山东,其实鸟夷在夏代时就已迁到山东了。从鸟夷诸族的来源与分布看,证明鸟夷在夏代中叶已广泛分布于山东半岛。李亚农说“夷方是殷末东方之一大强敌,地望当在今安徽桐城县境东南”。夷方是一个庞大的部族集团,分布范围很广,说是在桐城县境东南,未免把夷方看得太小,而桐城偏居商代遥远的东南方,也决难成为威胁商人的强敌,也不值得商代中叶以至末年连续对夷方的征讨。
当纣王时,周人势力已伸展到晋东南及中,直接威胁商都安阳,纣王却不顾门前大敌,而远征两千多里之外的桐城东南的夷方,岂非失策?
所以,夷方应在山东一带,才能构成对商的忧患。纣王为了解除这一忧患,于是趁周文王姬昌新死,以为周人无力东侵,便向,山东进发去征讨夷方。纣王倾国的兵力东征,首都空虚,结果,夷方在商的打击下归服之时,周武王姬发却载着周文王的丧车日夜进军,直捣商都。纣王无兵可遣,只得指使奴隶作战。奴隶倒戈起义,商都不攻自破,商朝随之灭亡了。
商亡后,夷方又与商的遗族武庚等联合,对付周人的东侵。所以,当周刚灭商之后,接着便派周公、召公东征东夷,迫使东夷降服于周,向周进贡贝布。当周武王一死,三监与商朝王裔武庚立即起兵抗周,这时东夷也与他们联合,这对周朝却又造成新的纷乱,故当周公出师平定三监及武庚之乱后,又曾派兵伐东夷。
这次周人东征,把位于今山东滕县的滕国摧毁了,一直打到东夷的后方,即今山东半岛的东端海滨,严重打击了东夷,迫使其中一部分部落分离南迁或北退。这个夷方和东夷,据方润考证认为:“见诸旧籍者曰东夷,见诸卜辞、金文者曰夷方。”夷是族名,东是方位,夷人是位于东方的方国,所以东夷与夷方是一个部族的二个称呼。到周朝中叶以后,夷方的称呼逐渐消失,为东夷的名称所独占了。
至于东夷的始居地,翦伯赞考定为河北易水流域,以后才沿渤海湾南下,或向东北迁徙。夷族分布于易永空燕山一带是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分布相一致的。从众多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以及渤海湾沿岸这些大汶口文化的分布,足可探索夷族南迁的痕迹。
从古老的历史地名来说,如燕山北麓的夷舆(汉建夷舆县,在今延庆县东北)、夷仪(今河北邢台市西)、夷维(春秋时齐邑,在今山东高密县)、夷(在今山东即墨县西庄武故城)等地名,亦标志着东夷人所居留过的痕迹。
以后在山东半岛形成了九夷,并陆续分出一些支族南迁到淮水和长江中下游,甚至西迁到山西、陕西以至甘肃东部,最后绝大多数东夷人与戎夏族融合而形成华夏集递,成为今天中华民族的重要成员。
二、鸟夷、风夷
1、鸟夷
鸟夷本是东夷的一支,其得名见于史籍记载很多,如《禹贡》载冀州“鸟夷皮服”,郑玄释为“东方之民搏食鸟兽者”。颜师古释为“居在海曲,被服容止象鸟”。《后汉书·度尚传》注;“鸟语,谓声似鸟也。”童书也认为“据此,鸟夷有三说:一说捕食鸟者,一说被服容止象鸟,一说语声似鸟。
鸟夷善于捕鸟为食,并以鸟羽为衣饰,为了捕鸟,还模仿各种鸟的叫声,诱鸟入网,或用弓箭去射鸟。直到现在,我国东北属于古东夷族的一支——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还仿鹿鸣的声音诱鹿来,以便捕杀,又仿鸟的叫声诱鸟。
杨宽《上古史导论》说:“伯益在传说中为玄鸟之后裔,本人又能调驯鸟兽,其后裔又有鸟身人言,其与鸟之关系若是其密切也。”顾颉刚《尚书研究讲义》亦说:益即燕,亦即玄鸟。玄鸟本东方民族崇拜之神鸟,在神话中为鸟兽之长。”当上古时代,山东、河北是鸟类汇聚的地方,夷人捕鸟为食也是,自然趋势。
《史记·秦本纪》云:“大费子大廉实鸟俗氏,大廉玄孙日孟戏、中衍,鸟身人言,帝太戊闻而卜之使御。”这个鸟身正说明以鸟羽为衣饰。
《博物志》又云:“孟舒国民,人首鸟身,其先主训百禽。夏后之世,始食卵。孟舒去之,凤凰随。”说明当夏代时,鸟类减少,不能保证夷人的日常生活,只能食些鸟卵,不得不率领凤凰等鸟部落南迁,去寻找食物丰富的地方。袁珂认为“戏、亏、舒均一音之转。固凤属之狂鸟、鸣鸟,孟鸟之异名也。原来孟戏即孟鸟,为凤凰之属,是鸟类的首领,只有他才能率领群鸟部族开展迁徙行动。
中衍即《史记·秦本纪》中的中谲,为飞廉之父,以鹬鸟为图腾。因他是孟戏之弟,故名中,亦即仲。伯益为嬴姓,赢与燕同音,即嬴字,亦是燕鸟之意。《山海经·海内经》云“有赢民,鸟足。”可知嬴姓诸国乃鸟夷之族。.
与伯益同时的另一支鸟夷叫夋。夋与舜通,即帝舜。夋原来是丹鸟,亦即凤凰的一种,被当作神鸟。与伯翳同属凤凰的种类。帝俊即帝舜,杨宽的《中国上古史导论》说:帝俊本亦即帝舜,郭璞以俊为舜字者,盖见《大荒南经》称帝俊生三身之国,姚姓。”帝舜曾担任戎夏及东夷众多的部族大联盟的首领,这是鸟夷族的鼎盛时期。以至于商代时,把夋奉为天帝,常常向他祈祷。看来,夋的地位,在鸟夷中是极高的,故被当成极意,所以“殷人禘舜而祖契”。据此,舜亦为鸟夷之一支了。
鸟夷的另一支是喾,即帝誉高辛氏,为少皋之曾孙。《书序》作“帝告”,《史记·殷本纪》告作俈。”而《史记·三代世表》及《封禅书》、《管子·侈靡篇》皆以俈为喾。《礼记·祭法》云:“殷人禘喾郊冥。”《帝王世纪》云:“帝喾击磬,凤皇舒翼而舞。”说明喾为鸟夷的首领,受到殷人的崇祀。喾即以鹄为图腾。鹄亦即天鹅,天鹅多白色,与玄鸟恰成为白族、黑族及舜的赤族、益的黄族形成了鸟夷的四大支,还有风夷,共五大支。
鸟夷的又一支即商。《诗·商颂》;“天命玄鸟,降而生商。”郑玄笺:“天使鳦下而生商者,谓鳦遗卵,娀氏之女简狄吞之而生契。”鳦即燕,契即商的始祖。卜辞中有“高祖王亥”。王亥也是契的裔孙,故商为鸟夷无疑。
还有叫佳夷的一支,甲骨文中有“北佳夷”和“西佳夷”佳即短尾鸟,也系鸟夷的分支。这些“夷民族发源于东北,是为佳夷;沿海南下,止于青州之莱者为莱夷;止于梁州之和者为和夷,止于徐州者为徐夷;止于淮泗者为淮夷”。其实莱、和、徐、淮均为鸟夷的分支图腾名称,随着这些部族的迁徙,也把族名带到那里,便成为山川地名了。
2、风夷
风夷是鸟夷最早兴盛起来的一支。伏羲氏风姓,又称太皋氏,当是风夷的始祖。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卷一风姓:“太皋伏羲氏之姓也。......黄帝之相风后也。*《说文辉字》云:“凤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仑,饮砥柱,灌羽弱水,暮宿风穴,见则天下太平。“这个风穴,应是风族集团的集居点,也是华北民族穴居的标志。
李玄伯分析说:“风即凤,卜辞尚假凤为风。凤鸟系风娃图腾,同时凤字亦代表风的现象,至商代风凤尚无异字。风图腾一方面保留风姓的生祖资格,另一方面他更变为风的坐持者:风神。”董家遵亦说:“原来我国初时代凤字与风字不分,甲骨文里风姓的风字,都是借用凤字。凤字相传乃鸟类的珍祥。”凤凰个体大而文雅,羽毛美丽,古来称为百鸟之王,故《大戴礼》称:“羽虫三百六十,凤凰为之长。”
风夷的所在地,据《淮南子·本经训》云:缴大风于青邱之泽。”大风即大凤。青邱即青夷所居之地,即古青州,今山东益都一带;益都也与伯益之都有关。这里当为风夷由冀北南迁至此的居留地,风夷也即鸟夷最早分出来第一批南迁到山东的。留居山东的风姓,在夏商时先后建立了任、宿、须句、颛臾、齐几个小国。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