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简介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人生越变越好的人,大都善于抓住这三点
TUhjnbcbe - 2024/9/15 16:53:00

拿破仑曾说过:

“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距,但是这种很小的差距,却造成了巨大的差异。”

人与人的起点往往差不多,真正拉开差距的在于每个日常。

你在糊涂度日时,别人在争分夺秒学习;你踌躇不前时,别人早已付诸行动;你在思考如何走捷径时,别人在脚踏实地积蓄能量。

这个世界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没有无缘无故的失败,更没有莫名其妙就拉开的差距。

人生越变越好的人,都善于抓住这三点。

1

善于利用时间。

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都是被时间甩开的。

看过一句话:时间最不偏私,给任何人都是二十四小时;时间也最偏私,给任何人都不是二十四小时。

这世间,有一项事物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就是时间。因为每个人每一天都只有二十四小时。

但它对任何人也是不公平的,有人用这二十四小时,日积月累,创造出奇迹;而有人浑浑噩噩,终其一生,仍旧一事无成。

归根究底,是对时间的利用产生了差异。

一个人如何利用时间,可能短期内看不到差距,但长久下来,差距就显而易见。

曾有数据统计,人除了吃饭、睡觉、娱乐,真正有价值的时间不过14年。怎样利用这14年,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高度。

能否高效利用时间,是人与人之间的一道分水岭。

你怎么对待时间,时间就会怎么回馈你。

这个世界其实很公平,你打发时间,时间就会打发你,你利用时间提升自己,生活自然不会亏待你。

要想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就应该学会利用时间,而不是被时间利用。

据《魏书》记载:曹操一辈子带兵打仗30多年,经常拿着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自作兵书十余万言”。

东汉大儒董遇提出过著名的“三余读书法”,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无独有偶,欧阳修也在《归田录》中自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

做任何事情都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利用每天固定的时间做同一件事情,日积月累之下,必能成为个中翘楚。

战国时期,田单虽为田氏宗室远方亲属,却只是都城临淄佐理市政的闲职小官,并不被人知晓。

而他并不因此而放松自己,每日里熟读兵书、审度时局,以期做到胸中有丘壑、心中有谋略。

彼时,燕国派乐毅攻打齐国,势不可挡,长驱直入,不日便平定齐国绝大部分地区。

田单见状,让同族人将车轴两端的突出部位全部锯断,再用铁箍包住。众人虽不解,却仍旧照做。

待燕国军队攻进城池之时,城毁墙塌,一时间齐人纷纷夺路而逃,木质车轴本不经撞,何况乱中急奔。齐人大多车轴头被撞断,车身散架,逃不及时,被燕军所俘虏。

唯有田单一族因用铁帽包住车轴,得以逃往即墨。城中众将士因田氏一族全身而退,皆信服于他,一致推举他为将军,听他号令以抗燕军。

有的人经过时间的沉淀变得越来越优秀,而有的人却成了时间的奴隶,生活没有丝毫起色。

如果你还没有意识到时间的宝贵,那么你的未来注定也不会美好。如果一个人能合理的利用时间,不断地给自己的人生充电,那么他们一定会拥有高品质的人生。

雷军一直以勤奋著称,在金山时期,他每天工作16个小时,一周七天不休息,长期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被称为中关村劳模。如今进入人生下半场的雷军,依然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这种勤奋一以贯之。

因为雷军认为自己的时间很值钱,疯狂投入必定带来丰厚回报。

刚毕业时,雷军把时间按半小时来分,他甚至有一个笔记本,专门记录每半小时干了什么。

雷军说:“如果浪费了半小时时间,我就觉得很惭愧。后来我看到很多人不珍惜时间的时候,我就觉得这样的人真没出息。时间是自己的,你到一个公司打工的时候,偷懒,老板没有看见,就觉得自己又蒙了一下。

玩猫和老鼠的游戏,真是没有必要。公司所付的那么一点儿钱,就买下了你一个月的青春?

学会的东西首先是自己的,其次才是公司的。没有多少人真正计算过自己一个小时值多少钱。”

刚毕业的雷军,计算出自己每小时的定价是40块。那才是年,一个普通公务员的月薪,也才一百多块。

现在的他,一个小时多少钱呢?有种不太准确的方法,假如按照小米去年亿元的总收入,雷军每天工作15小时,他每小时也有接近万元的收入,足足增长了万倍。

花时间在真正重要的事上,才有意义。

投入最重要的事,需要经年累月的坚持才能达成目标,需要你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身体力行上,才有可能实现。

真正的本事都是用时间认真磨出来的。

如果你真的想有所成就,就一定要利用好自己的时间,把有限的精力花在紧要的事情上。

2

善于行动。

一个人的执行力和行动力,会决定一个人的成就。

很多人经常想着改变自己,对很多事情跃跃欲试,接着不了了之。在思想上可以奔驰千里,在行动上却寸步难行。

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人,习惯每天定目标,却都停留在口头,而纵观那些成功人士,每个人都是行动家,而不是空想家。

看过一段话:夜深人静的时候总会让我们有很多的想法,有很多的决定也总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做出的。比如说一个学生在夜晚的时候会想:我从明天开始会认真地学习,不再谈恋爱,不再上课睡觉,不再上课看小人书。一个准备做自己喜欢的事的人会想:我一定要把我的梦想坚持到底,不再荒废,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我都能克服,我要让别人不看轻我……

可是一觉醒来后还会有多少人记得昨天晚上默默发誓的豪言壮语,学生依然还是上课睡觉,看小人书,谈恋爱。有志向的那人也继续过着以前的生活,梦想被遗忘,理想被埋没,依然被命运摆弄着。

正所谓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醒来走原路。

不行动,注定无法获得命运的垂青。

只想不做,什么都难。

有一句话说:“不要做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一个人的想法再好,计划再完美,再有改变的勇气和决心,如果不去行动,那么一切都是空想和空谈。

看过这样一则故事。

小和尚问他的师父:“师父,以我的资质多久可以开悟?”

师父说:“十年。”

小和尚又问:“要十年吗?师父,如果我加倍苦修,又需要多久开悟呢?”

师父说:“得要二十年。”

小和尚很是疑惑,于是又问:“如果我夜以继日,不休不眠,只为修行,又需要多久开悟呢?”

师父说:“那样你永无开悟之日。”

小和尚惊讶道:“为什么?”

师父说:“还没开始时,不要着急最后的成败和结果。

不知你是否发现,人在开始行动时,都会有一些焦虑和担心。

害怕自己的努力白费,担心自己的付出无果,但你想得再多,计划得再周密,都徒劳无益,

唯有当你静下心来开始去做,才能在行动中,慢慢变成那个更好的自己。

开始行动起来,集中精力往前走,就顾不上难不难了,走着走着事情自然而然就容易了。

在这个计划赶不上变化的时代,不妨先行动起来,边做边调整。不是看到希望才去行动,而是行动下去才会有希望。行动带来的复利,会像滚雪球一样,越积越大。

一个人的行动力,才是人生成功的关键。

人生的很多事都是如此,你只有开始着手干了,先干起来,才知道要怎么调整,如何做下去。

虽然困难总是不期而遇,但办法也总是有的。

想要做什么,就立刻去做,人是最拿不准的东西。如果你喜欢一件事,并且确认这件事非常重要,那么,站起来,走出去,赶紧行动。

有一句话说:“这个世界上的大部分成功和奇迹,不过是普普通通的人将心意和想法,化作了行动而已。”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满脑子都是智慧的教授和一位文盲相邻而居。

尽管两人地位悬殊,知识、性格更是有着天渊之别,可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如何尽快发财致富。

每天,教授都跷着二郎腿在那里大谈特谈他的“致富经”,文盲则在旁边虔诚地洗耳恭听。

他非常钦佩教授的学识和智慧,并且按照教授的致富设想去付诸实际行动。

几年后,文盲真的成了一位货真价实的百万富翁。而那位教授呢?他依然是囊空如洗,还在那里每天空谈他的致富理论。

再聪明和有能耐的人,只要不落实到行动上,一切都是空谈。

人生不是你厉害了才开始行动,而是你行动了才会变得越来越厉害。

那些比你越来越优秀的人,不是因为他本身厉害,而是因为他用行动拉开了和你之间的距离。

3

善于脚踏实地做事,厚积薄发。

人与人之间拉开差距,大多数时候在于是否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

电视剧《大江大河》中,宋运辉和虞山卿两个人的人生走向,发人深省。

改革开放之初,高考制度恢复,农村学生宋运辉以全县第一的成绩,考上了当地的重点大学,与虞山卿成为了室友。

宋运辉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每天认真上课,下课就泡在图书馆里,钻研知识。

而虞山卿则成绩一般,他的脑子里,每天想的都是如何在短时间内学有所成。

四年大学即将结束时,两个人都将目标锁定在了当地最好的国企,金州化工厂。

宋运辉为了面试,每天在图书馆挑灯夜读,交出了自己最满意的论文;而虞山卿则依靠家里的关系,拿到了厂里唯一一个录用名额。

不过好在实力使然,领导看过宋运辉的论文后,最终还是破格录取了宋运辉。

此后,两个人更是走向了完全不同的结局。

自从进入金州化工厂后,宋运辉便一心一意钻研技术,上班向厂里人学习经验,下班泡在图书馆里学习外国先进知识。

不久便成为了金州化工厂里最年轻的车间技术员,还一路过关斩将,成为了处长级别的领导。

反观虞山卿,因为进厂时找关系尝到了甜头,入职以后,他先是结交了厂里的领导,巴结他们给自己提供机会。

随后又攀附上刘总工的女儿,希望借此来扩展自己的人脉。

然而,兜兜转转,他还是回到了原点。

整天想着投机取巧的人,最终只会把自己折进去,

越想走捷径,越会深陷泥潭。

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情,时间一定会给你一个答案。

被誉为“博学鸿儒”、“文化昆仑”的钱钟书有着海量的知识储备,他“博学”的诀窍,就是争分夺秒地读书,厚积薄发。

钱钟书读清华时,曾立志“横扫清华图书馆”。有同学回忆说:钱钟书一个礼拜读中文书,一个礼拜读英文书。每个礼拜六,他把读过的书整理好,抱去图书馆还,再抱一堆回来。

钱钟书在清华待了四年,连玉泉山、八大处都没有去过,所有的假期都用来读书了。

传言钱钟书记忆力超凡,但他“过目不忘”的笨功夫,就是反复推敲和记忆。钱钟书曾透露自己读书“不遗忘”的秘诀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

杨绛也说钱钟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约莫是读这本书的一倍”。

杨绛曾回忆,他们初到法国的时候,钱钟书在法语方面还略比自己生涩,然而短短的一年时间,钱钟书的法语水平就远远地超过了自己,因为他的学习一刻也不曾懈怠。

杨绛说钱钟书嗜书如命,研究法文的时候,从15世纪的诗人维容读起,到18、19世纪,一家家读下来。后来学习德文、意大利文也是如此。

著名学者邹文海回忆,钱钟书有一次出行的时候随身带着英文字典,途中“怡然自得,手不释卷”。“一本索然寡味的字典,竟可捧在手中一月。”

正因钱钟书经年累月踏踏实实的读书,才有了后来博大精深的《管锥编》。

做事脚踏实地的人,才会是离成功最近的人。

晚清名臣曾国藩的人生哲学就是“尚拙”,简单来说,就是做事脚踏实地。他所带领的“湘军”,从不主动攻击敌军,只干两件事:行军和扎营。

军队每向前行进一小段,就开始挖沟、筑墙,把自己围起来。然后继续前进、挖沟、筑墙。湘军打仗十几年,想来能力不亚于一支建筑队了。

就是这种“每向前拱一步,就结一次营寨”的做法,硬生生消灭了来势汹汹的太平天国。

正如他所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人这一生,脚踏实地地做事,才更容易实现自己的梦想。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
查看完整版本: 人生越变越好的人,大都善于抓住这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