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百村美语书法艺术云展
『发现金家岭』
主办单位:中共崂山区委宣传部
崂山区文联
崂山区金家岭街道办事处
崂山区融媒体中心
承办单位:崂山画院
崂山文学艺术院
崂山区书法家协会
崂山区民间文艺家协会
文艺遇见崂山,墨香洋溢乡村,崂山正迎来美好时节。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展现崂山建设山海品质新城的魅力风采,助力崂山乡村振兴,崂山百村美语书法艺术云展——“发现金家岭”篇章启幕,为崂山的乡村注入翰墨清香。
本次书法云展由中共崂山区委宣传部、崂山区文联、崂山区金家岭街道办事处、崂山区融媒体中心主办,崂山画院、崂山文学艺术院、崂山区书法家协会、崂山区民间文艺家协会承办。
崂山百村美语书法创作工程,是崂山“文艺回乡·文艺惠民”的重要内容,也是崂山文艺助力乡村振兴的具体行动。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兰亭奖获得者、崂山区书法家协会主席刘德先承担书法创作任务,共创作幅精美书法作品,书风儒雅蕴藉、厚重大气,章法古意新韵兼备,行笔古朴、潇洒、灵动、遒劲,每一幅都是笔精墨妙、用心用情的佳作。
齐鲁文化之星、崂山文艺智库专家、崂山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王明伦承担崂山百村美语创作任务,为个农村社区各凝练一句“四字美语”、撰写一篇以“乡村民俗风情记忆”为主题的短文,让人们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
金家岭街道于年4月区划调整设立,位于崂山行政中心区域,南濒黄海,西连市南区、市北区,北接中韩街道,东邻沙子口街道。街道总面积31.3平方公里,辖32个社区,其中12个农村社区、20个城市社区,总人口约30.3万人,其中户籍人口约10.1万人,常住人口约20.2万人。基层党组织个,党员余人。辖区各类生产经营单位2万余家,驻区高校3所,大型商业综合体5个,商务楼宇座。
金家岭街道是崂山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城区、金家岭金融聚集区的核心区、崂山现代商贸发展的聚集区、石老人国家旅游度假区的中心区,地理位置独特,区位优势明显,各类资源雄厚,区域发展潜力待势而发,竞争力持续增强。街道先后获得“全省干事创业好班子”“山东省疫情防控先进集体”“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服务保障工作先进集体”“省级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书法/刘德先
美语/王明伦
文字/金家岭街道
—「山海林泉」-金家岭社区-
金家岭社区位于崂山区政府驻地西侧,金家岭金融聚集区中心,北依金家岭山,南瞻大海,西邻浮山,是崂山区率先实现由农村向城市过渡的村庄之一,现有居民户,有马、王、辛、孙、钟、曲、张、尹、朱等姓氏,其中马姓约占全社区总人口的70%。
明永乐二年,马氏先祖由云南迁来,其时此地已有金姓人家居住,时称“金家岭”。马氏来后人丁兴旺,家族很快繁衍壮大,故该村又名“马家岭”。
金家岭社区人文历史丰厚:“北有高山长青松,南有大海卧蛟龙,东边岗上有高阁,西边岭上有古城,内有大河流水声。”这几句流传了数百年的民谚,据说是明初金家岭村的真实写照。其中的“高阁”,指的是当时朝廷为加强海防所修建的寨城。村前旧有“镇水庵”庙。其廊柱上的对联为:“出南海,驾祥云,霞光万道;扬柳枝,盛水瓶,洒满乾坤”,横批是“海不扬波”,寥寥数语,表达了人们心中的美好愿望。
改革开放后,金家岭社区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建起了一批集体企业,成功引进了外资企业,社区经济开始腾飞,居民生活也迅速提高,成为现代化的居住小区,居民已全部转为城市居民身份。社区于年开始启动拆迁工作,年金岭新村小区和金岭花园小区完成回迁工作,年金领世家小区完成回迁工作,三个小区成为了居民们的新家园。
近年来,金家岭社区先后荣获“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全国先进文化社区”“全国敬老模范社区”“山东省文明单位”和“山东省和谐社区示范社区”等荣誉称号。年2月,金家岭社区荣获“第八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称号。
—「九州烟色」-朱家洼社区-
朱家洼社区位于黄海之滨,胶州湾畔,崂山脚下,三面环山,一面靠海。村庄由“朱家洼河南”“大河北”“小河北”和“上河”四个自然村组成,朱家洼北山、东山、西山三山怀抱之中。东临钟家沟社区和青岛二中、午山社区。西靠金家岭社区和崂山区政府及国际展览中心,南临石老人海水浴场,山水秀丽、气候温和、风景宜人。朱家洼社区属胶东低山丘陵的一部分,也是崂山山脉向西的延伸,在南北走向的午山山脉的山底下构造体系属新华夏系构造。
朱家洼社区现有居民户,有朱、钟、王、李、张、毛等姓氏,其中朱姓人口最多,据说,朱姓先祖在明“永乐扫北”时随军驻扎即墨岙山卫,后脱离军籍迁到这里定居,日渐繁衍形成了村落,因社区中多为朱姓,又地处低洼地带,故冠名朱家洼社区。到十一世时,朱姓有数人携妻带子迁到铁骑后和小村庄,另辟天地创业,他们逢年过节依然回来祭祖拜宗,以示饮水思源、不忘根祖。
年1月12日,朱家洼社区社区庄改造正式启动搬迁安置。年12月30日,朱家洼佳源小区回迁安置,回迁小区为精装修,居民可以拎包入住,属于“青岛建设标准最高的回迁房之一”。
—「波光云影」-石老人社区-据传,明朝洪武二十一年(年),高、孙氏先民从云南交趾国嘎嘎县大槐树里头迁此定居。明朝永乐年间(约年),姜哥庄曲姓的一支迁来。他们开山辟土、出海捕捞、繁衍生息、渐成村落。因其村南海湾处有一酷似老人形态的巨大海蚀石礁,便以“石老人”名村,现有居民户。石老人社区有着美丽的传说:许多年前,有车姓父女俩相依为命,以打鱼为生。有一天,女儿车姑坐在门前织补渔网,唱起了优美的渔歌。歌声传进龙宫,龙王听得入了迷,就派乌龟扮作媒婆说亲。乌龟欺骗车家说要把车姑许配给一个聪明能干的年轻人,车家便答应下来。娶亲那天迎接的队伍抬着车姑的花轿向海里奔去,迎亲的人变成了虾兵蟹将。车老汉猛然醒悟,边追边喊,车姑发觉上当,不顾一切从花轿里扑入海里,变成了一个海岛;车老汉追到近岸的海里变成了一尊石头老人。石老人与车姑岛遥遥相望,给人们留下了凄美的故事。年秋天,当代著名诗人、作家贺敬之来青岛时,在游崂山途中冒雨顺道来到海边,远远眺望了惟妙惟肖的石老人,并挥笔写下了《望石老人礁岩》的诗篇:“观海喜见潮,听松乐闻涛。风雨寻常事,石老解逍遥。”石老人社区多次被评为"青岛市先进基层党组织""青岛市双创先进单位",近年先后荣获"青岛市文明村庄标兵""青岛市十佳文明街居""青岛市先进文化大院""青岛市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由于地处于崂山区发展的黄金地带,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引来了众多投资者,著名的"石老人"旅游风景与"石老人观光园"便坐落于社区内。"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居民们利用沿崂山旅游风景区主要交通干道的优势,在社区路两侧经营商店、饭店、旅馆等,形成了商业一条街,成为游人采购、食宿的集聚点。石老人社区自年启动整村改造,年底居民安置区工程全部完成,安置居民余户,房屋余套,回迁小区分别命名为石老人花园东、中、西小区。石老人社区是崂山区第一家改制试点社区,年下半年进行了集体资产经营管理体制改革。
—「俯瞰沧溟」-王家村社区-王家村社区北依午山,南临大海,西北与钟家沟相邻,东南与石老人社区连接,现有居民户,王姓居民占全社区总人口的73%,其次是曲姓等。明永乐年间王氏祖王汉来此立村定居。村后原是一片山地,人烟稀少,野兽经常出没,又因此处有一石似野猪状,故取村名为野猪庄,简称“野庄”。年,时任青岛市长沈鸿烈号召更改地名,“野猪庄”遂依姓氏因素改名为“王家村”,此名沿用至今。年,新崂山区成立后,王家村社区成为崂山区开发建设的“热点”,千禧龙苑、悦海豪庭、美林小镇等高档商品楼宇环社区南拔地而建,成为了高档住宅社区。
—「林峦竞秀」-午山社区-
午山社区位于崂山区金家岭街道东部,坐落于海上第一名山--崂山,午山主峰海拔米。午山社区北依青岛国际高尔夫球场,南傍朱家洼、钟家沟社区,青岛滨海大道贯社区而过。近年来,该社区周围已成为青岛高等院校的聚集地,现有居民户。
明永乐年间,王氏先祖从云南来此建村,见远处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东依绵延的大山,适逢中午,遂取名“午山”。另一说是该社区东山有一似屋的巨石,取"屋"的谐音,取名为“午山”。
午山社区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上元庙会共盘桓,亲友同拜老母前;扭罢秧歌唱台戏,祈福保安乐丰年。"这是清朝同治年间登州府六品秩衔教谕王经元在正月十五日赶午山庙会时著的《即墨世风竹枝词》中的一首。每年上元节(正月十五日)逢庙会,午山社区人山人海,甚是热闹。
午山社区地理环境独特,分埠前和西山两部分,有"三坡两河九条沟,六个山头八个丘"之说,居民们便依地形的起伏分布在各个大小山坡上建房居住。午山采石业由来已久,这一带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午山石匠不用学,自小跟着老人摩",午山石匠远近闻名。明清时期,即墨城显宦士绅家的门楼牌坊、殿堂、墓窆刻石等多是午山石匠之作。建国后,午山石匠还参与了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横楹立柱、大连中苏友好纪念馆以及崂山区浮山的毛泽东雕像等多处名建筑和艺术景观的建设,这些无一不是他们技艺的结晶。
年3月,午山社区启动拆迁工作,年1月13日,午山社区安置区回迁。
—「枕山面海」-钟家沟社区-
钟家沟社区处于崂山山脉余脉,三面环山,一面望海。碧野之间绿水萦回,闹市之中世外桃源。气候温和,环境秀美。登临大麦涧之巅,扶手遥望钟家沟,古朴民房炊烟袅袅,现代楼房鳞次栉比,梯田坡地和睦葱绿,滨海大道沿社区而过,下街沟、后山沟贯穿东西,群山蕴宝,众水流金,时而云蒸雾涌,云峰乍隐乍现,时而碧天如水,玉液梳洗群山。村庄周边多奇石,“动弹石”“南顶盖”“大石头”“点将台”等象形似物,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和动人的故事。
相传明朝万历年间,钟氏祖先是一军户,携妻儿迁居至此,见此处居高临下、沟水清澈、山林葱郁、紫气萦绕是一风水宝地。先祖开山劈壤、斩棘伐木、沿沟建屋、繁衍生息,因下街沟贯穿社区东西,又冠以钟姓,三易村名,得以今天的“钟家沟”。风雨数百年,钟家沟人和睦相处,现有居民户。
80年代改革开放后,林果种植、畜牧养殖、村办企业、村办企业、民营企业、个体运输业、餐饮服务业迅猛发展,经济发展转向第二、三产业。年,钟家沟社区进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立钟和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年,钟家沟社区旧村改造工程启动。年1月8日,钟和嘉园小区回迁安置正式落成,宽敞明亮、配套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新社区是钟家沟居民生活的新起点。
—「山海一色」-山东头社区-山东头社区坐落于山海之间,位于崂山区中心地带。北倚浮山,九峰屏列,云雾缭绕,奇岩异石,甘泉溪流,松涛竹韵;南濒黄海,一碧万顷,水天共色,远岛近礁,若隐若现,金沙银浪,潮影波光。其域得天时地利人和之胜,为齐鲁闻名村庄,是青岛市崂山区新型社区之一,现有居民户。据山东头《辛氏族谱》记载,辛氏一世祖景元、景直、景初三兄弟于明朝洪武五年(年)由云南大槐树里头迁肥城,又于永乐年间(-年)自肥城迁居“墨之南山”,即现大埠东社区。后,四世祖辛万携妻胡氏于明朝弘治元年(年)迁浮山前岐之东头立村,故名“山东头”,至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五百年来,山东头人从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到“闯三浪”之精神,拼搏斩浪,兢兢业业,孜孜以求,走过了风风雨雨的曲折道路,谱写着可歌可泣的村史,延续着血脉相承的根基,积累了丰厚的浮山文化底蕴,其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凝聚了山东头人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如今的山东头,物华天宝,是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中心地带,分布着海水浴场、浮山生态公园等大型旅游度假设施,一座新的山海新城,正在拔地而起。山东头社区于年底启动拆迁改造,目前正在建设推进中。
—「碧海沧波」-大麦岛社区-
在崂山区西南端、青岛市城乡结合部,有一个背依浮山、南面大海、景色优美的滨海村庄,这就是大麦岛社区。大麦岛社区以蓝、戴、于、王、杨等姓氏人家居多,现有居民户,是崂山区较大的村庄之一。
相传明朝初年,戴氏先祖由河南汝宁徙居平度朱毛,复迁此定居;于姓于明朝永乐年间从文登到错埠岭定居,后长支经大尧村到此;明朝万历年间,蓝姓和王姓又分别从即墨城十字街和崂山登窑搬到这里。众多姓氏的村民和睦相处,奋力开拓,自强不息,形成了一个多姓村落。该村前近海有一岛屿,潮涨岛陆相隔、潮落相通,因其土质黝黑,名曰“墨岛”,因方言“墨”与"麦"谐音,因而定村名为“大麦岛”。
大麦岛的文化体育活动世代传承。高跷队腿子高、花样多、功夫硬,能够腾空踢脚表演高难度的武打动作;演出的吕剧《小放牛》《借年》等更是当行出色,被《中国民间舞蹈大全》所收载。传统的体育活动是武术和游泳,篮球和田径是建国后发展起来的运动项目,为国家输送了不少体育工作者和运动员。
年大麦岛社区进行整村改造,年11月回迁到新建小区--麦岛家园。大麦岛社区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搞好社区级组织配套工作和社区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兴办社会福利事业和发展社会养老保险事业,居民过上了幸福生活。该社区先后荣获“青岛市文明单位”“青岛市文明村庄”“军民共建先进单位”和“崂山区创建安全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海天万里」-徐家麦岛社区-
徐家麦岛社区位于九峰耸立、雾罩云绕的浮山前怀,东连王家麦岛社区,西靠大麦岛社区,南临大海,香港东路、东海路从东西贯穿,海洋公园、极地海洋世界、雕塑园、浮山公园等风景区环绕周边。现有居民户,社区北便是中国海洋大学等高校区,与社区中林立的商铺、饭店形成了文、商昌隆的景象,蕴涵着浓郁的时代繁华气息和高雅的文化氛围。
说起徐家麦岛的来历,颇具一段传奇色彩。在徐氏宗谱中,有“始祖徐能”的记载。相传明朝中叶后,以日本浪人为主所组成的倭寇经常到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烧杀抢掠、欺压百姓,闹的鸡犬不宁。抗倭名将戚继光、俞大猷率部在东南沿海奋力剿敌。此时,有一位身手矫健、武功超群的年轻人徐能,被与倭寇勾结的巨枭汪直裹挟着沦落成海盗。不多久,徐能就自立山头,势力逐渐扩大,后幸遇一风尘女子结为夫妻。此女明大义、懂事理,经其劝导影响,徐能率部投诚,并协助戚继光、俞大猷直捣倭寇老巢生擒汪直,此后沿海地区宁静、人和升平。徐能不贪求功名利禄,率妻子在徐家麦岛一带定居,课子教女、渔耕并作,过着自食其力的隐居生活,世代繁衍至今。
年以前,徐家麦岛比较贫穷落后,居民们多靠下海捕鱼、上山采石、种植几百亩薄地维持生计。改革开放的春风给这块土地带来了生机。该社区先后和青岛黄海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办起了贝类养殖中心,青岛地区的扇贝苗大都出自该养殖中心。他们依靠科技、人才,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奖项。该社区还先后建起了加油站、密封件厂、异型钢厂、冷藏厂、汽修厂等十几家企业,开发了亚麦花园、亚麦山庄、亚麦山城等房地产项目,集体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年,徐家麦岛社区完成拆迁,年回迁到麦岛家园小区。
—「天风海涛」-王家麦岛社区-
王家麦岛社区位于崂山区西南部,浮山南麓,黄海北岸,依山傍海,明永乐年间,王氏先祖从云南迁麦岛附近立村,故名。相传明朝永乐年间,王氏先祖来到这里,见浮山郁郁葱葱,云雾缭绕,山前大海一望无际、海天相连、云蒸霞蔚、沁人心脾,遂决定在此定居。他们开荒拓地、凿井建房、犁海耕田,世代繁衍逐渐形成自然村落。其后人因见村前空旷,遂在村内主路建一映壁,寓意映照子孙光明磊落、多行善事、有所作为,因而“日月增全明,吉守鸿德成……”便成为后代们的辈分排序。王家麦岛以王、朱、臧等姓氏人家居多,现有居民户。
王家麦岛人世代以渔业和农业为主,兼采石、运输和饲养牛羊等,生活较为宽余。被誉为“全球四大名牌石材”的浮山花岗岩便是在王家麦岛社区的浮山开采而出,人民英雄纪念碑等均取材浮山花岗岩年改革开放以来,社区里先后建起了电控设备、制针、机械加工、清洗剂、润滑油等企业,壮大了集体经济;从事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的农户占80%以上,居民收入明显提高。近几年,关停了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业,积极向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服务等行业转移,个体、私营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王家麦岛社区年启动旧村改造拆迁,现在旧村平房已经拆迁90%以上,未拆迁的不到10%。现在麦岛家园小区里王家麦岛村民回迁所分楼房大约处,约占全村民居60%;海游路楼房约占15%;海江路楼房占15%和东村民居约占10%。
—「浮烟积翠」-大埠东社区-
大埠东社区位于浮山北麓,辽阳东路北侧为大埠东小区,辽阳东路10号东盛花园为大埠东社区改造后的新居民区。西邻市北区浮山后社区,东靠小埠东社区,北接北村社区,现有居民户,90%为辛姓。
明朝永乐初年,辛氏三兄弟景直、景初、景元来浮山北麓立村创业。辛氏世代勤恳农耕,使这片山岭成为秀美富饶之地。大埠东辛氏为青岛、即墨、崂山一带辛姓之源,数百年来,辛氏族人陆续在青岛周边开拓,近处山东头、辛家庄等为大埠东辛氏立村。在即墨、崂山一带40个村庄中有大埠东辛氏后裔在发展。
大埠东社区注重长远发展,以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集体经济富裕了的同时让群众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大埠东社区于年启动拆迁工作,年回迁至东盛花园小区。如今,在原大埠东社区区域内,国信体育中心、钻石体育馆、水上运动中心等青岛市标志性大型建筑竞相崛起,古老的村庄呈现出现代化的景象。
—「十里通衢」-小埠东社区-
小埠东社区东临海尔路,北临辽阳路,南靠同安路,周边交通便捷,四通八达,国信体育场和海尔路人才市场坐落于社区南侧。小埠东社区坐落于浮山北麓的埠岭之间,村西有一座南北走向的土埠,因村子居于此土埠东边的高地,故取村名为“小埠头”,后又改称为“小埠东”,现有居民户。
明初,孙氏兄弟肩挑徧筐,千里迢迢自云南跋涉至即墨南乡,行至浮山北麓,小土埠以东,见此处云蒸霞蔚,紫气环生,遂以为宝地,定居于此。自后耕牧为业繁衍生息,渐成一村。小埠东村古为军事要塞,明时御侮抗寇南山设烟墩以传消息,清末民国,德日相继侵占青岛,中国军队与小埠东居民一致抗日,驱逐外寇,恢复山河。
年7月,为配合青岛市重点工程海尔路-辽阳路立交桥建设,小埠东社区在10天内完成了整村拆迁工作,成为崂山区历史上第一个一次性完成整村拆迁安置的村庄。安置区位于海尔路西、同安路北浮山新区F2-7地块,东至海尔路,西至浮山新区规划1号支路延长段,北近辽阳西路,南侧为大拇指商业广场项目用地。年12月30日,小埠东社区居民顺利回迁到成盛花园小区(后改名为埠东新村小区)。五座高楼卓然而立,小区配套设施齐全,出行、购物、就医等非常便利。小埠东社区从明初建立至今,历经六百余年风雨变迁,遂渐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环境优雅、配套齐全、宜居的现代化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