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接田单饮老酒,
醉人乡音听柳腔。
此来一路睹锦绣,
更望琼楼非梦乡。
——原文化部代部长、著名诗人贺敬之《访即墨》
即墨市在年成立了专业的即墨县柳腔剧团,从此,柳腔艺术事业进入了发展的鼎盛时期。年,青岛市柳腔剧团应邀进京,并三进中南海怀仁堂,向中央领导的艺术界知名人士及首都人民汇报演出《割袍》、《赵美蓉观灯》等剧目,获得极大成功,演职人员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陈毅等的亲切接见和热情鼓励,得到了郭沫若、田汉、老舍、梅兰芳等一大批文化名人的肯定和赞扬。
年1月,即墨市柳腔剧团创作的大型现代戏《恩爱之间》,应邀进京演出。《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日报》、《文汇报》、《中国青年报》、《戏剧报》等报刊都发表了评论文章,给予很高的评价,把柳腔誉为胶东之花。从此即墨柳腔这一地方剧种,以它独特的艺术的魅力,杨名全国。原文化部部长黄镇、朱穆之也先后,莅临即墨,在观看了柳腔剧团的演出后,高度评价了即墨柳腔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年即墨市柳腔剧团获得文化部颁发的天下第一团称号;年,即墨市被山东省文化厅授予山东省民间柳腔艺术之乡称号;年即墨市被文化部授予柳腔戏艺术之乡称号;年6月即墨柳腔呗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即墨柳腔以它独有的艺术魅力为即墨人民赢得了殊荣,已经成为即墨的一张通行古今的文化名片。即墨柳腔传统的剧目很多,有《罗衫记》、《花灯记》、《南京》、《状元与乞丐》等多部。它的底蕴深厚,语言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不仅通俗易懂而且极具生活气息,备受观众喜爱。
柳腔的形成
即墨县文化馆于年12月,在山东省文化事业管理局戏剧组的指导下,对柳腔的形成过程做过较详细的调查:“乾隆十三年(年)时,年景不好,水旱虫灾相继袭来,群众生活无法维持。西边(指即墨县以西)各县的群众背井离乡,四处逃散,来即墨者甚多。因乞讨困难,便利用他们那里的小调,在乞讨时演唱。当地群众称他们演唱的戏为‘周姑子’,即‘肘鼓子’,传到本地又称‘本肘鼓’。‘肘鼓子’最初传到即墨后,当地群众非常喜欢,便有人跟他们学唱,学唱者最多的地区是即墨西部靠沽河一带的刘家庄、吕戈庄、挪城、丰享庄等村庄。”
本肘鼓与即墨当地的民间小曲、秧歌调相互融合,不仅声腔发生了变化,而且由说唱体逐步演变为板腔体。初期的演唱形式比较简单,配乐只有一只手鼓或一副呱嗒板儿,每次演出只有三五个演员,分别扮演不同角色,有时根据剧情需要一个演员兼演同一剧中的几个角色。演员的化妆、服饰和脸谱也没有严格规定。演唱者于农闲时节和节日期间在集市村镇的街头巷尾坐下就演唱,被称为“攀凳子”。虽然形式简单,表现粗俗,但却生动有趣,深受群众欢迎。这样的演出形式持续了一百多年。
年前后,柳腔受莱阳县“四弦小调”的影响,采用了四弦胡琴(称“四根弦”或“四胡”)伴奏,配以唢呐帮腔。初用四胡伴奏时,因没有乐谱,琴师拉得和演员唱得不能完全协调,他们之间就互相配合着往上“溜”,因而被人们称为“溜腔”。后来,艺人们觉得“溜”字不雅,就借用同音字“柳”字,正式定名为“柳腔”。由于柳腔在即墨境内广为流传,因而人们称即墨为“柳腔之乡”,称柳腔为“即墨柳腔”。柳腔作为一种地方戏剧大体形成后,便开始走上舞台,每逢年节庙会,艺人们便临时搭班登台演出。在演出过程中,伴奏乐器逐步完善,角色分工越来越细,化妆、服饰和脸谱也有了比较严格的要求,流传的地区也更为广泛。
柳腔的特色
柳腔形成为一个地方剧种后,除了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以外,大部分的表演程式和音乐曲牌等,与其他的地方戏基本一样。
在语言上,柳腔运用即墨地区方言,属于汉语北方方言的胶辽官话,她通俗易懂,朴素亲切,富于夸张,充满生活气息,具有浓烈的乡土风味。她的流传区域以即墨市为中心,延伸到今平度市、莱阳市、莱西市、海阳市、胶州市邻即墨一带及青岛市区。
在音乐上,柳腔采用民乐伴奏,分为文场和武场。文场由弦乐和管乐组成。弦乐主要乐器有四胡、二胡、中胡、琵琶、月琴、三弦、扬琴等。管乐有笙、唢呐、笛子等。管乐主要是用以吹奏过门、曲牌,起过渡和创造气氛作用。武场的主要乐器有板鼓、大锣、小锣、吊钹、小钹、哑钹、碰钟、大小堂鼓等,用于打击伴奏。乐谱和鼓点多借用于柳子戏和京剧的套数。柳腔的曲牌包括演唱曲牌、弦乐伴奏曲牌和吹打乐曲牌三类46个,大部分由当地民歌、小调发展而来,也有一部分是由其他剧种移植来的。演唱曲牌有10个:南锣,大锯缸,四不像,花调大垛子、小垛子,悲工大垛子、小垛子、双垛子,娃娃,点绛唇。弦乐伴奏曲牌有24个:双重句、句句番、桃花红、相思曲(4)、大游场、小游场(6)、混板、愁中闷(2)、芙蓉花、小摆殿、朝天子(2)、小开门(2)、登天梯。吹打乐曲牌有12个:二尺上(5)、更衣曲、小闹场、法点、朝天子、哭皮、三眼枪、尾声。柳腔的常用锣鼓点有33个,与其他剧种基本一致。
在唱腔上,柳腔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由无伴奏自由演唱到有伴奏定调演唱的发展过程。柳腔的前身“本肘鼓”的基本唱腔是“哦嗬”,它的起调和尾音是一唱众合,齐声帮唱,或以唢呐、手鼓代替和声。“哦嗬”是行腔中的垫音字,无有释义。柳腔的唱腔从音乐风格上,分有悲调(亦称“悲宫”或“悲工”)、花调、生调、反调及借鉴其他剧种的南锣、娃娃腔等,其中悲调和花调是基本唱腔,被称为“母曲”。从板式或节奏上分有大慢板、慢板、原板、尖板、散板、二六、流水、快板、垛板等。花调的末句尾音则吹奏唢呐曲牌“垛子”过渡,继承和发展了“哦嗬”的唱法。
在表演上,柳腔亦经历了一个由粗糙到细腻的发展过程,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转化到“手、眼、身、发、步”的基本功法运用上,使唱、念、做、打、舞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了表演艺术。柳腔以演出剧情曲折的唱工戏为主,包括悲剧、喜剧、闹剧等。20世纪20年代开始,柳腔受其他剧种影响,与当地民间武术结合,也开始演武戏,出现了刀马旦、武生等行当,逐步形成了程式化的武打套路。其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等行,与其他剧种基本相同。生行分为大生、小生、老生、娃娃生等,均用本嗓演唱。旦行分青衣、花旦、刀马旦、老旦、彩旦等,尾音多用假嗓演唱。净行俗称花脸,文武戏兼唱。末行专演中老年角色,现在其特色已不明显,基本并入了生行。丑行多扮演反面、滑稽或憨呆的角色。
在剧目上,柳腔相当丰富,共有传统剧目余个、移植剧目80余个、现代剧目40余个。主要传统剧目有“四大京”和“八大记”。四大京为:《东京》、《西京》、《南京》、《北京》。四大京中皆以一个戏剧故事包括着多个独立完整的折子戏。如《东京》中包括着《卖宝童》、《赵美蓉观灯》,讲述的是父亲嫌贫爱富而女儿赵美蓉矢志不移的故事。八大记为:《罗衫记》、《绣鞋记》、《玉杯记》、《金簪记》、《风筝记》、《钥匙记》、《丝兰记》、《火龙记》。其中《罗衫记》讲述的是郑月素以罗衫为凭认子和为丈夫报仇的故事。移植剧目有《逼婚记》、《秦香莲》、《打金枝》、《宝莲灯》、《凤还巢》等。这些剧目题材广泛,故事情节生动,其内容多系取材于一些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反映和宣扬男女爱情、悲欢离合、伦理道德及扬善惩恶等。大多数剧目以倾诉人民心声,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望,颂扬英雄人物和诅咒人间邪恶为主题。少数剧目则含有封建迷信、因果报应等糟粕,演出中已被逐步剔除。主要现代剧目有《小二黑结婚》、《春暖花开》、《夺印》、《焦裕禄》、《雷锋》等。其内容多为歌颂共产党的领导,反映新社会的新人新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