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简介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一代枭雄赵武灵王一
TUhjnbcbe - 2024/12/13 17:35:00

公元前年,赵肃侯去世,年仅15岁的赵雍即位,是为赵武灵王。春去秋来盼爹死,有朝一日坐江山。对于很多守成的君王而言,爹死了,是一件十分令人向往的事。

然而,此时的赵雍却怎么样也笑不出来,他不仅为父亲离去而感到悲伤,更是因为现实的时局让他面临巨大的考验。

赵武灵王

赵肃侯死后,魏惠王联合秦国、齐国、楚国、燕国几大国,前来为赵肃侯奔丧。一般情况下,一国之主死后,能有这么多国家派遣使者前来吊唁,是一件好事,显示了赵国国君的好人缘。然而,这些前来吊唁的使者皆带锐师万人,这令赵雍感到忧心忡忡。这些人到底是来吊唁的,还是来赵国找茬儿的?

赵国上下所有人都十分紧张,一个15岁的少年,能够面对这样复杂而危险的局面吗?

极具枭雄天赋的少年

齐国在五国联军的铁蹄之下,被打得只剩下莒和即墨两个城池,虽然之后田单利用燕国国君交替之时,使用反间计,逼走了乐毅,成功大败燕军,使齐国成功复国。然而此时的齐国已经元气大伤,只能呆在东方苟延残喘。

五国联军伐齐后,濒临齐国的魏国、赵国、楚国获得了不少的地盘,十分愉快,燕国一雪前耻成功报仇雪恨,获得了更多的地盘,自然是更加愉快。五国联军之中,只有韩国没有拿到地盘,也和齐国没有什么仇怨,但是能够在长期被秦国打压片段,宣泄宣泄心中的郁闷,看着大家都很愉快,自己也愉快了。

五国联军伐齐

然而所有人的愉快加起来都没有秦国的愉快,结果被打残之后,秦国再也没有势均力敌的对手,东方所有的国家都成为秦国的盘中餐,秦国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从这个角度上来看,东方各国擦眼泪还来不及,还愉快个屁呢!

然而,战国的舞台怎么会轻易寂寞起来呢!在齐国倒下之后,赵国登上了与秦国角逐的舞台。自此之后的几十年时间里,进入了秦赵争霸时期。

看到这里我们不仅要发出疑问,赵国在三晋之中一向积贫积弱,为什么一下子成为了能与秦国扳手腕的东方第一强国?

要解开这个谜团必须从一个人物说起,这个人就是带领赵国崛起的赵武灵王。然而此时的赵武灵王已经死去几十年了,就是他趁着秦齐争霸之时,经略赵国北方地区,收降了大部少数民族骑兵,攻灭中山国,从而使赵国逐渐做大。

要成为枭雄,天赋极其重要,然而赵雍却是一个极具天赋的人物。

父亲刚刚离去,全国上下一片慌乱,而外面又有几个国家,带着几万人前来美其名曰:吊唁。面对如此紧急的场面,如果换做平庸之人,要么是呆若木鸡,手足无措,要不就是慌不择路。

而赵雍脸上毫无惊慌之色,而是在托孤大臣肥义的协助之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国内国外两方面着手,开始进行准备。

赵雍向全国下令,所有军队结束休假,进入一级战备状态,听从政府的调遣,特别是位于邯郸、上党、代郡等要害地区的部队,要保持高度警惕,随时准备给即将进入赵国的外国军队给予迎头痛击。同时赵雍还从国际角度出发,展开外交攻势,为赵国寻求盟友。

赵雍联系了韩国和宋国,很快与赵国结成了同盟。为了对付燕国,赵雍还联合了北面的楼烦和中山国,从而牵制住燕国的力量。燕国是进攻赵国五国力量中最为薄弱的,燕国一旦掉链子,魏国所主导的进攻赵国的计划,就可能会全盘失败。

在做好了国内国外双重准备之后,赵雍向前来吊唁的五国军队发去了信件,向他们表示,只有使者可以进入赵国,任何武装部队进入赵国,都视为对赵国的开战。凡能够遵守赵国规矩的国家,都以礼相待;凡是想以身试法的,赵国边境的大军都会好好地招待他们。

面对严阵以待的赵国,随时准备跟大家撕破脸皮的赵雍,前来对赵国挑事儿的几个国家纷纷踌躇不前。因为这些挑事的国家,他们不但害怕与赵国发生冲突,更是担心被背后的队友捅了一刀。于是这场魏惠王发起的轰轰烈烈挑事运动,就这样被不了了之。

大秦帝国饰演的魏惠王

赵雍在登基之初成功地经受住了一次危急考验,显示出了他与赵国历代国君的与众不同。

秦赵交好,抽身经略北方

赵武灵王刚刚即位的这十几年时间里,正是苏秦张仪在中原斗法的混乱时期,作为三晋大国的赵国自然难以抽身。

作为弱国,在大国逐鹿之中经常只有挨打的份儿,赵武灵王对此体会甚深,但是由于赵国国力不济,无力改变现状,只得随波逐流。

公元前年,公孙衍发动了五国相王,作为三晋之一的赵国也只能被迫参加。相王之后,燕王、韩王都是高兴得忘乎所以,然而只有赵武灵王感到忧心忡忡,他对国人解释道:无其实而处其名,祸不远矣!

大秦帝国饰演的公孙衍

于是为了避免国际争端,赵武灵王在国际上仍称为王,而在国内则直接取消了王号,让国人称自己为君。纵观赵武灵王的一生,他从来都没有主动称王。

这并不是赵武灵王遵守道义,不敢越周朝礼制雷池半步,而是赵武灵王内心十分清楚,人在江湖漂,随时要挨刀,只有低调才能避免引人注目,减少成为大国眼中的目标。

赵武灵王放弃称王,除了有自知之明之外,还有一件事就是他不想去中原混战,而是想解决赵国北部的心腹大患!

人生的最高境界不是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而是不想做什么就能不做什么,但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迫于赵国国力不济,赵武灵王也无力改变自己的现状。

因此在合纵连横的活动中,赵国是显得最力不从心的一个。然而公元前年,赵武灵王终于迎来了一个能让自己从中原混战中全身而退的机会。

公元前年,秦武王意外死亡,一时间秦国上下顿时慌了神。政治嗅觉向来敏锐的赵武灵王,立即派人将秦国的公子稷从燕国接回,送到了秦国继位,瞬间稳定了秦国大局。

大秦帝国饰演的秦武王

雪中送炭往往比锦上添花更加令人没齿难忘,自此之后,秦国和赵国之间正式结盟,赵国找到了一个稳定的靠山,赵武灵王终于能够抽身来做自己想干的事情。

那么一直令赵武灵王十分困扰的心腹大患究竟是什么呢?

首先是北方的少数民族,中原统称之为北狄,其次令赵武灵王十分心烦的便是中山国。

北狄主要以畜牧业为生,打仗经常骑马射箭,机动性强,经常骚扰赵国北部边境抢掠粮食、金银和美女。而赵国边境军队主要以步兵和车兵为主,对于这些来得快跑得也快的北狄骑兵无可奈何,感到十分头疼。

事实上,赵国的国境线漫长,对于北狄骑兵的袭扰,赵国一直处于疲于应付的状态,特别是位于赵国北部边境的代郡,直接面临北狄骑兵的威胁。

赵国北部边界保持着高度戒备状态,大大的消耗了赵国的国家实力。

而位于赵国腹地的中山国,则直接将赵国一分为二为南北两部,对于赵国的国家统一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其实早在公元前年,魏文侯曾派遣乐羊攻打中山国,经过三年的血战,魏国勉强将中山国给打了下来。

中山国

然而在公元前年,趁着三晋换战之际,中山国在齐国的支持下竟然复国了。这不仅让魏国傻了眼,更是让赵国十分郁闷。

中山国选择复国的地点正是位于赵国的东北部,除了与燕国接壤以外,几乎成为赵国的国中之国。中山国的面积不大,但是对赵国却有巨大的牵制作用。

中山国的南面是赵国国都邯郸,北边是赵国北部军事重镇代郡,西面是兵家必争之地上党,因此中山国在赵国境内的地理位置,无疑在赵国的胸口上捅上了一把尖刀。

中山国自从复国之后,在中山桓公的领导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成为了一个仅次于七大国的“千乘之国”,中山国如此的发展速度,令在一旁的赵国瞠目结舌。

中山桓公于公元前年去世,儿子继位,是为中山成王。中山成王继位之后,面对中山桓公留下的偌大基业,逐渐变得盲目自大起来,开始忘乎所以,跟在大国后面加入中原混战。

五国相王本来没有中山国什么事,但是中山成王头脑发也要跟着称王,最后险些被齐国一番暴打。公元前年,燕国爆发子之之乱,不知天高地厚的中山成王,竟然想趁机发燕国的国难财,后来齐国在各方诸侯的压力之下,只得从燕国撤兵,而中山国耗费兵马占领燕国的土地,最后也只好物归原主。

子之之乱齐国进攻燕国

不仅如此,在治国之上,中山成王也是不合时宜地尊奉儒家学说。中山成王时,实行“重儒生轻武士”的政策,而在“武力是第一发言权”的战国时代,这种政策为一世自杀。于是曾经欣欣向荣,无比强大的中山国,逐渐变得战士懈怠于行阵,农夫懒惰于田地,这样发展下去的中山国只有一个亡国的结局。

在战乱不断的战国时代,奉行儒家学说,相当于趴着挨打。中山国的状况为赵武灵王攻灭中山提供了绝佳的机会。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代枭雄赵武灵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