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简介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三十二年前,曾有一张报纸叫即墨青年报
TUhjnbcbe - 2021/7/17 16:59:00
项目管理求职招聘QQ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4545.html

三十二年前,曾有一张报纸叫《即墨青年报》

于周波

年,红色的五月,国际青年节刚过,一个牛皮纸信封放到了我的办公桌上,信是团县委寄来的,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一看,是一张散发着墨香的四开四版小报,5个鲜红的报头字映入我的眼帘——《即墨青年报》,再仔细一看,报头右下方赫然印着3个红色黑体字“试刊号”,出刊日期是年5月4日。青年节创办青年报,意义非凡,而我第一时间收到这份极具收藏价值的试刊号,可谓幸运至极。一向喜欢读书看报的我,总爱收藏一些报纸的专刊、特刊或者栏目的创刊号,也经常收集一些有收藏价值的书、报、刊。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刚刚试刊的《即墨青年报》居然垂青于我,这怎能不让我喜出望外呢。于是,我处理完学生上交的作业,便一头扎在了报纸上了。

“刊头诗”,寥寥数语,却充满了青春的活力:“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我们是初升的太阳,用生命点燃未来。……”那时的我是准而立之年,对未来充满了憧憬,也在不断地为之努力、求索。屈原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高中学习文言文时就熟记于心的名言,尽管自己是一介民办教师,拿着月薪不足元的微薄工资,为了维持一家三口的生计和赡养父母,只能靠业余时间起早连晚的耕耘着6亩责任田和承包地,但屈原的“求索”名言在激励我,我也如刊头诗所言,在用青春拥抱时代,用生命点燃未来。短短的12行诗句,我足足品味了十多分钟,如同咀嚼一道美味大餐。

一字一句、一节一段的读着代发刊词《爱国、改革、创业、奋进》,我的心也随着文中铿锵有力的话语,仿佛加入到年“五四”爱国运动的队伍中了。“走过70年的风风雨雨,今年正年轻的我们依然任重道远。”“尽管我们的肩膀还稚嫩,承受过少,但历史已经注定我们这一代青年要奋斗、要开拓!”头版的重头戏读完后,翻到了第二版的“风流一代”栏目,一篇《星照故乡土》的通讯吸引了我,文中介绍了即墨农业广播学校毕业生林德波的事迹,主人公高考以几分之差而名落孙山,但他落榜不落志,责任田里搞科学实验,创造了小麦亩产超过斤的高产记录;教学创出佳绩,荣获奖项无数。读完这篇长文,我掩卷深思,自己的经历跟文中的主人公是何等的相似啊!稍顷,我的目光聚焦到中缝“主编的话”上了,主编陈凌在文中阐述了办报宗旨,也对读者提出了“拿起笔来,写出自己在生活中的见闻、感触,对生活的理解、信念……”的要求,而编辑之一是早就闻其名却未谋其面的求索艺术社的创办者之一*迪声。0年时,在即墨市关工委我有幸结识了这位即墨知名的诗人,经介绍后,我立即记起了当年的《即墨青年报》,并在饭桌上跟他聊起那段美好时光。如今,*迪声老师成为我诗文写作的路标,也是频频联系的故交。

第四版为“求索文艺副刊”,一看就知道,这个栏目是“求索艺术社”协办的,而且头条就刊发了即墨两位“大家”的作品,一是即墨广播电视台凤俊老师的诗《中国大写意》,字里行间透着爱国主义情怀。对于风俊老师我是有过一面之缘的,那是年,即墨广播电台举办一个征文,我的一篇《梅花香自苦寒来》获得二等奖,也就是因为那次征文,我认识了风俊老师,从此,风俊老师也成了我的良师益友,至今风俊老师还经常对我的作品给予指导。而该版的另一篇令我至今难忘的是时任即墨县县志办公室主任韩乃桂先生的《与〈即墨青年报〉说几句话》,文章虽短,但字字珠玑,引经据典,以我们“即墨人士秉山海之秀,必当有文杰生焉”,激励青年一代“奋力勉之”。韩乃桂先生是即墨乃至青岛史志界不可多得的权威、专家,他为年版《即墨县志》撰写的概述《即墨要览》,既是统领《即墨县志》全书的精髓,又是一篇文采飞扬、文史相融的鸿篇巨制,可谓是地方志概述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作。韩乃桂先生也成为了我的偶像,以致后来因为误打误撞地加入到修志行列里还跟韩乃桂先生多次求教呢。

一个月后,我又收到了《即墨青年报》的试刊第二期,依然是右上角报耳位置刊登刊头诗,报头套红印刷,所不同的是报头题字变了,且为题写报名的作者署名;依然是生动活泼的版面,短小精悍的文稿,各个版面图文并茂,设计合理、新颖。而通过试刊第二期,我又记住了后来担任过即墨日报社社长、即墨广播电视局局长、即墨市副市长的袁瑞先,即墨电视台生活频道创办时的通讯员培训班上我有幸认识了袁局长,后来还在袁局长组织、主编的《风情鳌山湾》一书中发表了《徐复阳与鹤山摸钱涧》。这一期记住的另一位作者则是后来出过数本即墨历史文化研究丛书的文史作家刘永辉,现在也成了我的好朋友,经常在一起切磋即墨历史文化方面的话题。

如今,三十二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我已年过花甲,但心却依然年轻,常常回忆起曾经的火红年代。感谢当年的这张《即墨青年报》为媒,让我与那么多的名家大咖由陌生到相知、相识、相交。感谢曾经为创办这张青年人喜欢的报纸而付出的人们。

作者简介:于周波,退休高级教师,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即墨区工会志》主编、《鳌角石村志》副主编。作品散见于《辅导员》杂志、《作文周刊》《作文评点报》《墨城新韵》《即墨古今》《即墨诗词》《新即墨》《城阳文学》等。

长按

1
查看完整版本: 三十二年前,曾有一张报纸叫即墨青年报